今年8月,“蔚小理”先后公布上半年财报,尽管同为新势力头部企业,但从上半年的交付量和各项财务关键指标来看,“蔚小理”三家表现出明显差距。
作为三家企业中最晚实现量产和上市的理想,在过去半年一路赶超。单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理想汽车现阶段获得较高的市场预期,遥遥领先于小鹏和蔚来。截至发稿前,理想总市值369亿美元,超过蔚来(142亿美元)和小鹏(141亿美元)总市值之和。
#交付量
市值上的差距也同样体现在交付量上,2023上半年,理想共交付13.9万辆新车,超过2022年全年交付量(13.3万辆);而上半年蔚来和小鹏的交付量分别为5.4万和4.1万。三家之中交付量最为惨淡的是小鹏,上半年同比下跌40%;蔚来的交付量同样低迷,虽然上半年同比小幅度上升,但二季度交付量回落,同比下滑6.1%,环比下跌24.2%。
#收入
随着交付量的攀升,理想营业收入创下历史新高,上半年汽车销售收入463亿元,总营收达474.4亿元,超过2022全年营收(452.8亿元);而由于因交付量下滑,小鹏汽车营收相应同比下滑约40%。蔚来虽然交付量略有上升,但汽车营收同比下降13%,财报中解释称主要是由于产品组合变动,主销车型ET5和75kWh电池包交付占比提高带来平均售价的降低。
自2021年以来,理想汽车业务毛利率基本能维持在20%左右,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毛利率分别为19.8%和21%,和目前行业巨头特斯拉和比亚迪毛利率保持相同水平。尽管同比下降68%,蔚来还是维持住了5.6%的汽车业务毛利率;而小鹏今年上半年汽车业务毛利率为-5.9%,是近三年首次出现汽车毛利率为负的情况。对此,小鹏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是由于“与G3i有关的存货减值及存货采购承诺亏损”导致。
除了毛利率已经向行业头部企业看齐外,理想也是三家中唯一一家盈利的。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理想已经实现连续三个季度盈利。而蔚来和小鹏则处在持续亏损的窘境中,尤其是蔚来,在上半年净亏损高达107.9亿元,同比扩大136%。
#支出
在费用方面,“蔚小理”都在持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蔚来一直是三家中对研发投入最高的,已经连续三个季度研发投入超过30亿,主要是由于除整车外,蔚来还有手机、芯片和电池等业务多项并行。理想则是由于拓展纯电产品组合,在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7%。相比较之下,小鹏对研发的投入尤为克制,仅同比增长7%。
在经营支出上,蔚来依旧是三家中最舍得花钱的,上半年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高达53亿元,小鹏则是因为应付特许经营店佣金以及营销方面支出的减少,经营支出同比下降11%。
01
蔚来:业务承压,开始发力卖车。
上半年的蔚来过的有些艰难,多项财务指标全面下滑,从根本上而言,归咎于销量自年初以来的走弱。除了受到行业价格战影响之外,最主要还是由于产品换代导致的“阵痛“。尤其是在今年4、5月份期间,2022款ET7进入产品生命周期末期,主销车型只剩下ET5和ES7。
好在销量表现于近两个月以来迎来了触底反弹,得益于5月下旬以来蔚来二代平台的几款新车发布以及6月降价策略的奏效,蔚来交付量在7月首次突破2万。
“按照3万辆/月目标去扩展销售网点和销售人员”、“从7月份开始,更积极地拓展用户触点和销售渠道,并进一步扩充全国的销售团队”、“我们在三季度完成了一个组织架构的调整,我们需要每一款车从总部到区域都需要有专门的团队把每一款车去卖好……”
二季度的电话会议,李斌将重点聚焦在了蔚来在销售能力建设方面,包括渠道下沉、销售团队优化以及营销精细化执行等等。不难看出,“卖车”将成为蔚来接下来的主要目标。
过去一直“佛系”卖车,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研发业务上的蔚来,这一次终于有了紧迫感,通过财报数据不难看出蔚来面临的资金压力在逐渐加大,也因此不得不开始专注于提升销量规模,摊薄造车成本。
前文提到蔚来在支出方面的有增无减,费用的增长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现金的持续的大量流出,2022年年底的现金储备是455亿,到今年一季度流出77亿;而到二季度,单季度流出63亿,反观小鹏二季度仅流出3.8亿元,可见蔚来“烧钱”程度。
此外,二季度蔚来的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为-1.6亿元,其中流动负债高达481亿元。从应付周转天数上也可以看出,蔚来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由去年上半年的298天到目前的416天,延长了近4个月,偿清速度愈加缓慢。同时,蔚来的资产负债率也呈现持续攀升状态,目前已经高达79%,种种迹象表明,蔚来正处在高风险高负债的经营状态。
幸好蔚来仍然是被资本市场看好的潜力股,就在6月20日蔚来官宣了从中东投资机构CYVN Holdings获得11亿美元战略投资的爆炸性消息。此次融资或许在短期内缓解了蔚来的运营压力,但很快蔚来又在9月19日宣布发售两笔可转债,值得一提的是,两笔可转债的年化票面利率高达3.9%和4.6%,要知道蔚来在21年年初发行的可转债票面利率仅0.5%,如此高的利率也反映了蔚来对资金的迫切需求。
在9月21日的创新科技日活动上,除了NIO Phone的发布之外,蔚来首次对外全面介绍了全栈技术布局,或是在告诉市场要对蔚来的长期主义有信心,前期种下的种子已经开始逐渐发芽。从Q3给出的历史最高水平交付和营收指引也不难看出,即便面对着经营上的困难,蔚来仍充满信心地认为业绩即将迎来触底反弹。
02
小鹏:降本的同时以价格换市场。
相比较蔚来,小鹏的日子似乎更不好过,二季度净亏损达上市以来最大亏损幅度、汽车毛利率持续走低(二季度跌至-8.6%)、交付量和营收处于近年同期较低水平……小鹏近乎交出了史上最差的一份业绩。
和蔚来一样,销量规模的萎缩和价格战是财务指标下滑的根本原因,除了财报中提到的G3i存货减值之外,旗下主销车型P5和P7降幅在2万-3.6万元之间,导致小鹏在“亏钱卖车”,从单车毛利上看,上半年平均每卖一台车就要亏1.1万元。
眼下,何小鹏把任务重心放在降本上,二季度电话会议上何小鹏明确把降本作为核心目标之一,并表示有信心到24年年底实现整体成本降低25%。
其实自G9失利后,何小鹏就有了危机意识,先是发起了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组织架构调整,还找来原长城汽车的领军人物王凤英负责产品矩阵体系。王凤英来到小鹏后,做出的其中一项调整就是淘汰效率低下的直营店,提升授权经销比例,重点推进4S店的渠道建设,以此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各线级城市的覆盖率。
此外,在扶摇架构推出后,小鹏进入平台化造车阶段,基于架构部分的零部件通用化率最高可达80%,随着交付规模的扩大,采购成本也会相应摊薄,实现降本。
虽然从账面上看,小鹏的经营状况是三家中最令人担忧的,但可以明显看到小鹏现金流出的收窄,二季度单季度现金仅流出3.8亿元,门店数量也由一季度的425间减少至二季度411间。电话会议上,小鹏表示二季度已经迎来了健康的现金流。
“从当前看,这些变革的内外部效果都超出了期望,并正式将公司带入到了初步的正循环”、“四季度,我们将继续提升G6的产能并且放大第一批交付用户的口碑效应,冲击G6单月交付过万的目标“、”让我们很有信心在最主流的15万级别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
除了上面提到的现金流出收窄,何小鹏在电话会议上的信心满满还来源于G6这款“全公司的希望”,他还透露G6上市首月Max版本订单占比达70%,这与杰兰路在《小鹏G6首批车主用户画像》中统计结果相差无几。
7、8月的交付量终于让小鹏重回“万辆俱乐部“,其中8月小鹏G6交付了7068台,环比增长80%,不过目前仍受到产能的拖累,后续交付量的是否能进一步提升还是个未知数。从目前的交付情况看,小鹏有希望依靠G6迎来销量拐点。
就在蔚来发布会的前两天,新款G9上市。吸取老款G9销量滑铁卢的教训,这次新款G9打的性价比兼具高智能化路线,砍掉低感知配置的同时又在智能相关配置和补能方面进行了优化。最令人关注的是起售价的大幅下调,对比老款G9的各个款型,新款G9的降价幅度达到了6万元以上。
从G6的低价入市到如今新款G9的砍配降价,以及何小鹏“很有信心在主流的15万级别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的豪言壮语,可以看出小鹏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策略是低价走量,同时又尽可能的降本增效,意味着接下来小鹏以价格换取市场的同时又要实现毛利的由负转正,而这个目标究竟能否实现?到明年年初便能知晓。
03
理想:能否持续上半年的高光时刻?
最后说到本次的大赢家理想,可以说展示了其有史以来最亮眼的业务表现,在一众新创品牌中脱颖而出。上半年,理想净利润高达32.4亿元,同比增长6倍,这一数字也超过了众多传统车企的净利润,如广汽、北汽、吉利、长城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理想的毛利率也已经连续两个季度超越特斯拉。
在现金流方面,上半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189亿元,同比增长537%;截至二季度,自由现金流为96.2亿元,环比增长43.6%;而理想目前现金储备高达737.7亿元。健康的现金流、充足的资金储备已经为理想带来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造血能力。
理想一向是以“精打细算”闻名,挣得多且花的少,自然而然能展现良好的盈利表现。一方面,在产品组合上理想采用的套娃策略能有效减少造车成本。另一方面,尽管上半年研发支出同比增长47%,但在营收同比增加160%的情况下,理想研发费用率仅9%,同期蔚来和小鹏的费用率分别为33%和29.3%;经营支出也是如此,虽然绝对值有了显著提升,但经营支出费用率也仅8.3%。
理想不仅支出上保守,对于三季度的预估也偏保守,下一季度的预计交付量在10-10.3万辆。今年7月理想交付了3.4万辆新车,按照三季度指引接下来两个月的月均交付量也会和7月持平。但这也不单单是因为理想一贯保守作风,更重要的是理想在零部件供应方面的产能瓶颈,只能保持3万辆出头的增长态势。对此,李想本人在电话会议上表示,“目前给出的销量指引是三季度产能的极限”。在四季度产能提升后,理想目标是实现4万的月交付量。
现阶段的理想,似乎已经不把蔚来和小鹏当作对手,转而开始对标BBA。“2024年,我们有信心提前挑战BBA在中国区的销量,我们希望在2024年成为销量第一的豪华品牌”。BBA中销量最低的奥迪也在去年卖了64万辆车,也就是说理想明年起码要月交付5万辆才能达成目标。此外,理想目前的渠道布局也是向BBA看齐,循序BBA开店逻辑。
立下这样目标的理想,下半年和明年的压力不小,除了产能问题,理想还将面临来自纯电赛道的挑战。今年四季度,理想将推出其首款纯电车型MEGA,明年理想还会发布四款新车,包括一款增程式SUV和三款纯电车型,开启“增程+纯电”双技术并行路线,而理想毕竟尚未在纯电领域证明自己,新车上市后的销量和盈利能力仍是未知数。
与此同时,理想的竞争对手们也在发力。9月中旬新款问界M7上市,定位中大型SUV,售价在24.98-32.98万,主打家庭用户,直接对标理想L7,而且新款M7上市后订单量激增,日均订单量达1,500台。很快新款M9会在四季度上市,届时又会直接和理想L9开展竞争。
除了问界这个有力的竞争对手外,近几个月来上市的魏牌蓝山、腾势N7、新岚图FREE等等车型,都直指理想L系列所在的中大型SUV市场,试图以更低的价格、更大的空间、更实用的配置来抢占理想的市场份额。
面对着愈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未知的挑战,要想保持如同今年上半年一样的高毛利率、低费用率,对理想而言,难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