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2, 2023

中国与俄罗斯的剧本

七十年代末的中国,曾经面临与今天俄罗斯类似的“乌克兰问题”——越南。

中国与俄罗斯的剧本

众所周知,俄乌分家后乌克兰国内长期存在“亲欧派”与“亲俄派”之争。

2014年,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在激烈的抗议中下台。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才引爆了克里米亚事件和之后的是是非非。

身处漩涡的小国们,很多时候国情大同小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与乌克兰类似,国内既有以长征、武元甲等人为代表的“亲华派”,又有以黎笋为代表的“亲苏派”。

中苏分裂之后,胡志明在中苏以及国内两派之间艰难的维持平衡。

一次访华时,他还略带抱怨的跟周恩来说:

“你们两个国家,一个是大哥哥,一个是大姐姐。你们一闹矛盾,让我们这些弟弟妹妹(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怎么办呢?”

中国与俄罗斯的剧本

1975年,南北越统一。

凭借着国家统一过程中积累起的巨大威望,亲苏派的黎笋在1976年底的越南劳动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成为越共中央总书记(之前职务为“第一书记”,有集体领导的意味在)。

而亲华派的代表人物长征、武元甲等则逐渐被弃用。

上台后的黎笋对苏联实施“一边倒”政策。

1978年11月,越南与苏联签署带有军事同盟色彩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

次年初,苏联同越南签订协议,苏军无偿租用东南亚著名海军基地——金兰湾。

整个八十年代里,金兰湾曾是苏联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苏军太平洋舰队旗舰明斯克号航空母舰即驻扎于此。

另外,金兰湾还部署了大批图-95、图-16战略及战术轰炸机,以便在“第一岛链”周边实行常态巡航。

史称“东京急行”。

中国与俄罗斯的剧本

大家很容易联想到,红色帝国将势力大举渗透到越南的剧情,与今天北约东扩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

给毗邻的中国/俄罗斯带来巨大压力。

概括来说,当时中越双方的冲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立场问题

类似俄乌冲突中的加入北约问题。

在中苏严重对立的情况下越南与苏联签署军事同盟条约,相当于从北两方对中国施加军事压力。

1978年底十万越军精锐攻入柬埔寨,推翻了亲华的民主柬埔寨政权,更加深中国的忧虑。

2、领土问题

类似克里米亚问题。

1885年前中越属于宗藩关系,并未划定准确的陆地边境线,仅以地理习惯划分管辖区域。

中法战争后,中国将越南的宗主权转于法国。

在随后的中法陆地划界中,部分战前属于越南管辖的区域被归入中国,成为中越两国陆地领土纠纷的源头。(《中越边境往事》)

从1978年9月起,中越双方开始相互指责对方军队越界。

对于南海诸岛,统一前的北越承认其属于中国。

在1974年越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学校九年级《地理》教科书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节里这样写道:

“从南沙、西沙各岛到海南岛、台湾岛、澎湖列岛、舟山群岛,这些岛呈弓形状,构成了保卫中国大陆的一座‘长城’。”

然而统一之后北越政府接收了原南越政府控制的南海岛屿,对南海诸岛的归属权开始改变立场。

3、华侨问题

类似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族裔问题。

因为历史上的原因,越南境内有大量华侨。

1975年越南取得统一战争胜利后,将南方的私人企业收归国有,致使不少华侨华裔财产被没收,并受到残酷的政治压迫。

这一时期,大量华人或自行逃难,或被驱逐离境。

八十年代末周润发、梅艳芳、梁家辉主演的电影《英雄本色夕阳之歌》中,曾生动展示了当时华人逃难时的悲惨场面。

据联合国难民署估计,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逃出越南的船民介于100万至200万之间。

其中约20万至40万船民被海盗杀害或者葬身大海。

而这些人中,又以华人华侨占大多数。

中国与俄罗斯的剧本

七八十年代的越南偷渡船

1979年1月,小平同志启程访美。

在亚特兰大的一次演讲中,当谈到和平问题时,小平同志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和平单靠祈祷是求不来的。”

这句话普遍被认为是剧透了十几天后的对越自卫还击战。

实际上,早在1978年12月7日,中央军委即已拟定“1.0版对越作战方案”。

最初的作战计划是在东西两线集结6个野战军,以越北边境浅近纵深的县级城镇为目标,用3-5天时间歼灭越军1-2个师。

速战速决,震慑越南的气焰。

不过军事作战方案通常是有很多个版本的,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触发实施哪个版本的预案。

1978年12月25日,随着越南发动大规模侵柬战争,中方把作战计划升级为2.0版本——

1、全线增加三个野战军

2、进攻目标升级到省会城市

3、战斗时间延长至15-20天

4、战斗目标歼灭越军3-5个师

考虑到可能的苏联因素,空军方面出动各种飞机700余架在中越边境地区加强巡逻警戒,但一般情况下不进入越南境内作战。

此外,南海舰队还组建了一支合成舰艇编队,集结各型舰艇120余艘,随时准备打击苏越可能入侵西沙群岛的行动。

再往后便是大家熟悉的剧情。

2月12日,中央军委下达“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命令”。

2月17日拂晓,中越两国延绵五百多公里的边界线上万炮齐发,战斗打响。

当天上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是可忍,孰不可忍——来自中越边境的报告》。

正式官宣。

中国与俄罗斯的剧本

战役的具体过程在《对越自卫还击战 雷霆万钧》一篇中有过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接下来把话题引入到“剧本选择”上。

与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的小国相比,大国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通常会有很多种不同的预案。

以俄乌战争为例,正式出兵乌克兰之前,俄罗斯方面有好几个剧本可以选择,比如:

剧本A

大规模军事演习后宣布承认乌克兰境内的两个小共和国,借机下台阶。

这是《乌克兰,剧终》一篇中笔者给出的预测,本号近年来的唯一一篇10w+,没想到被啪啪打脸。

剧本B

在乌东边境地区打一场“还击战”,以歼灭对面的乌克兰部队主力为目标。

由于常年的乌东战争,乌军很多精锐部队都部署在俄乌边境一带,尤其是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地区。

同时,乌克兰重要的工业基地也大都分布在乌东一带。

因此,俄军打一场规模受控且速战速决乌东边境战争,对施压乌克兰政府、摧毁其战争潜力、以及彻底解除两个小共和国面临的军事威胁问题,都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只不过没有直取基辅要个“城下之盟”来得简单粗暴。

剧本 C

对乌克兰境内实施大规模空袭,用俄罗斯的术语,叫做“去军事化”。

空袭可以完全不动用俄军地面部队(仅策动东乌武装出击),战争规模和局势不至于失控至今天这般。

但这个剧本是比较耗钱的,《俄军作战的经济账》一篇中分析过,此处不表。

剧本 D

发动对乌克兰全面战争。

这是最严重的事态,全面战争往往要配合着“必死的决心”和“不计舆论后果”的代价,现代战争中非常难以做到。

而从俄军战争初期“收着打”的表现看,显然是没有做好准备。

或者说军事方案上做好了全面出击的准备,但舆论上和精神上并没有。

综合以上四个剧本不难发现,剧本A的烈度最小,剧本D的烈度最大,B和C的烈度差不多。

1979年时,稳健的中国选择了剧本B。

而四十多年后,激进的俄国人选择了风险最高(收益最大)的剧本D。

中国与俄罗斯的剧本

一般地球村里发生战争这种大事,各家各户都是要表个态度的。

当初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苏联阵营的态度非常明确:

谴责中国,支持越南,要求中国立即停火撤军。

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则是一个很暧昧的态度:

要求中国从越南撤军,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这个表态看似是不偏不倚,实际有那么点默许或“支持但不好意思明说”的感觉。

另外有两个国家是仅谴责越南的,一个是朝鲜,一个是被越南攻打的柬埔寨。

因为西方世界的支持,所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要比今天的俄罗斯强很多。

之前大家经常提的美国“霸权主义”主要是在军事和经济领域。

其实还有一点同样重要——舆论霸权。

此番俄乌冲突,俄罗斯在国际舆论这一阵线上可谓是溃不成军。

中国与俄罗斯的剧本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很多时候,一场战争的胜负需要拉长时间维度才能有更清晰的认知。

无论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中国人、越南人,还是美国人、日本人,作为江湖之远的小老百姓,大家并不清楚决策层发动或被迫应对一场战争的具体考量。

但人们能感受到的,是战争结束后带来的改变。

1979年之后的越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

1979年之后的中国,蒸蒸日上,焕然一新。

同样,有关俄乌战争的是是非非,也需要时间再沉淀一下。

谁是棋子、谁是棋手,谁输掉底裤、谁又恐成最大赢家,或许得过个十年八年才能见分晓。

相关文章

财保研习社高端交流群

spot_img

热 门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