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视野
2022
03/13
原 创
A视野 ID: AndsonVision
不要浪费一次超大规模危机,迎接一生一次的机会
时间过得真快
一眨眼好几年了,还记得2018~2019年,我们【A视野】当时还在谈一个观点:
那个时候中国依旧是地方财政加杠杆的第二阶段,后面就是中央财政加杠杆的第三阶段。
兜兜转转,这个研判在2022年变得更加清晰了。
因为,重磅会议上明确说,今年要给全国各地大量的中央转移支付,2万多亿,算是刷爆历史记录了。
缘何如此?因为,地方基本上是没钱了。
2014年困顿,通过2015~2017年的超级大洗债,暂时稳定了下来。
2018年全面降杠杆,2019年开始减税降费,连续玩到现在。
2020年又是超级疫情,2021年则是地产摁倒和行业摁倒下的地方财政枯竭。
估计现在真要说日子还好过的地方,也就上海这一家了。
上海为何牛逼?因为人家是全球超级港口!
浦东机场全年的吞吐量竟然占据了全中国6成,上海港更是连续12年获得全球第一大港的名声。要知道,跟进出口有关的相当高的税费,直接隶属中央财政。
这就是为何没有一个其它地方可以跟上海比经济实力的真正原因!
可如今,上海疫情非常严重,欧美消费者则被高通胀已经暴击的不想消费了。所以,内需和外需都疲软的前景下,上海这个中央财政最大的来源地之一,还能扛得住输血全国多久?
这其实也是A森对于中国第三阶段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疑虑。
央企 = 全民强制储蓄
出口导向 = 全民强制储蓄
疫情 = 全民紧缩
这三个公式把握好,基本上可以看懂中国经济当下的最核心问题了。
——————————————
2019年尝试用地方债取代土地财政来维稳地方财政,如今来看,未必如人愿。
去年提出要玩房产税来取代土地财政,现在暂时也没有进一步的消息。
截至目前,地方除了玩土地财政,基本上个个面有土色,缺钱得很。
可问题是,中央转移支付这个东西和土地财政依旧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土地财政收入在相当长时间内,地方是有相对较大的自由空间,这给了不同地方创造性的搞活本地经济的可能。
其次,中央转移支付是有很多要求的,而且基本上都是劫富济贫的策略,很容易导致落后地区产生极强的依赖性。
再次,中央转移支付创纪录又能有多少钱?地方缺口又有多少钱?够吗?
所以,幻想用中央转移支付去对冲土地财政收入,依旧是痴人说梦。
据说,今年前面2个月地产投资同比是大尺度下跌。这对于GDP是一个承压,可更关键的是,这对于地方财政而言,也是郁闷的很。
现在很多地方玩经济,已经到了不得不动点小心机的地步了:
- 想办法引入央企一起开发本地项目,但是,自己不出钱,只出地
- 一次性大尺度补缴社保
- 中专生和大专生都抢
- 以国家的各种项目名义、都市圈的概念,想办法拉赞助搞投资
类似的骚操作很多,无非是挣扎于稳增长和缺钱之间的努力。
然而,这依旧是难以为继,并非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
中央转移支付,其实也是一种紧缩天花板。因为,僧多粥少,就这么多的钱,全国各地都需要,每一个地方又能得到多少?
因此,中国经济第三阶段,只能是地方和中央一起加杠杆,土地财政一点都不能少。
在全球产业链混战背景下,外资长期未必可以做到持续大规模流入,这点格外关键。
需要坦诚,中国楼市作为内需之母,作为财政的核心来源,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无法撼动的。
————————————
玩土地财政,就是需要加杠杆,这不是黑心房产商可以决定的事情。
当皮带败走三四五线城市的时候,我们真正要担心的不是皮带会不会变成灰犀牛,而是,三四五线城市是不是连地产都没法玩了。
如果是,则这些地方将长期成为中央转移支付的主要依赖者。
相当于核心城市抽走了这些三四五线城市的资源并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但是,核心城市又不得不贡献更多的中央财政;中央财政一看三四五线个个吃土,只能加大转移支付。
这套循环看上去很不错,但是,代价极大。因为,这本身就是超级内卷的源头,而且根本止不住。
伴随着大量人口流入核心城市,信贷资源也加速流入核心城市,三四五线全面转弱已经是无可挽回的趋势。
那么,问题来了,类似的2015~2017年那种超级洗债再来一波?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三四五线楼市泡沫还真的不能主动刺破,哪怕就这么稳住。
至于这些地方到底后面还能通过楼市可以圈多少钱,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基本面就是这样。
这也意味着,上述全国大循环模式可能是当下最优解,尽管未必喜人。
地产,哪怕再不喜欢,起码依旧是国内最重要的产业,即使三四五线都这样了,依旧如此。
所以,稳杠杆,最终只能在实操层面变成高频小幅放水,急了就放水,经济承压就放水,逐步过渡为加杠杆模式。
很明显,中国经济已经没法进一步降杠杆了,因为经济基本面的承压相当于是一种巨大的通缩力量,是经济自发在降杠杆。
如果这个时候还要人为主动降杠杆,那就是双重降杠杆,随便吐血二两,将是全社会非常多企业、居民家庭的唯一姿势。
尤其当我们考虑到疫情本身也是一种降杠杆的力量,则中国低利率、中国加杠杆成了时代最强呐喊。
灰不灰犀牛,某种程度上,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形势比人强,如果连发工资都成了问题,则一切都是免谈。
这个时候,不如学习一下美国人的思维:
如果加杠杆是必然的,那么,如何把加杠杆的风险和压力转嫁给国外,才是国内稳增长的重要顶层设计组成部分。
与其疯狂压制杠杆变成内伤,不如让别国民众为我们买单。
是的,中国到了对外出口全面涨价的时候了,如果再不去做这样的事情,对得起这场史诗级的疫情给我们的重大机遇吗?!
既然其它都可以顶层设计,这个事情也到了需要尽快顶层设计的时候了。
学学日本人,产业升级很重要,产业抱团一起击垮国外竞争对手更加重要。
很多时候,产业牛逼不代表你赚的多,玩死对手才可以获得垄断租金。
唯有如此,中国才可以长治久安,因为,任何一个大国必经之路在此:
内部压力转嫁出去,内部杠杆让外部享受爆雷的欢快。
一个没有对外进攻性的族群,其实是弱者,是要被大自然淘汰的。
尼采说过,要做那金发碧眼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