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3, 2023

成本,风险,收益

今天上午开了几个会。会后,有一位小伙伴,找我聊天,说想辞职创业,想听听意见。

恰好昨天的文章《时代趋势下的个人选择》的留言中,有一位小伙伴问到“想知道为什么不建议考公”,想听听意见,

一个是考公,一个是创业,好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但在我的认知里面,大概率是在一个框架体系里面的。

这个框架就是“成本,风险,收益”。

成本,风险,收益

人类的一切行为本身都是对于未来的投资,健身是为了未来的健康,学习是为了未来的成长,工作是为了未来的生活…不一而足。

而当我们讨论投资的时候,核心的核心就是“成本,风险,收益”。这个概念最早的接触,还是在大学的时候选修麦昆的《经济学原理》。而这个概念其实长期构成了底层认知框架的一环。后面通过其他的学习,也在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成本,风险,收益”认知框架。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

成本,不光包括你付出的直接成本,还有一些隐形成本,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机会成本”;

风险,不光包括你面对的直接风险,还有一些隐形风险,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趋势风险”;

收益,不光包括你得到的直接收益,还有一些隐形收益,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成长收益”。

这里面着重这三个词“机会成本、趋势风险、成长收益”,应当说这三者是大部分人做决策时候特别容易忽略的一点。

之所以容易被忽略,是因为这三个重点其实都和“时间”有关。虽说人类是四维生物,但是大部分人的认知其实只停留在当下,用三维视角去做一个四维判断,往往结果是不够好的。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被“网贷”所困,为什么很多人无法持续“学习”,为什么很多人不相信“善良”是最优的处事原则,因为很多人看不到“时间”这个维度。

回归主题,那在这个时代,大部分人是应该“考公”呢,还是“创业”呢?

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的资源禀赋不同,每个人的发展意愿不同,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没有办法给予个性化的答案。

成本,风险,收益

不过,可以从趋势上做一个判断。

就考研、考公、考教来说,在之前的文章《考研,救不了中国人》中提到过这样一句话:

这些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出来那些

立志投身科研,确实喜欢探索;

立志服务人民,确实心系社会;

立志奉献教育,确实为国立心;

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准备的。这些岗位和机会的不是为那些:

逃避激烈的竞争,追求安逸的编制;

作为人生的跳板,编织漂亮的简历;

渴望躺平的生活,缺乏理想的信念;

想要走捷径的年轻人准备的。

应该说,不管是考研的创记录录取分数,还是考公考教的创记录录取比例,都说明一个道理:

这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游戏,前期成本已经足够高了,尤其是失败几次所耽误的机会成本格外高;虽说现在的岗位风险看起来有限,但趋势来看许多公务员岗位随着技术进步被替代的可能性也在快速上升;从收益来看,直接收益在逐年降低,而成长收益在绝大部分岗位提现并不明显。

以上就是我并不太建议绝大部分人考公的原因。

成本,风险,收益

再说说创业。

现在整个经济环境下行压力很大,大家投资意愿降低,同时能看到新经济快速成长,各行各业都有再做一次的机会空间。

而且很多新经济领域前期投资并不大,成本相对可控;由于技术的成熟,很多风险可以通过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化解;再加上可预期的在创业过程中的成长收益,如果确实一个创业者既有传统行业的资源与专业,又有对于新经济的洞察和理解,创业在今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光了解趋势肯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建立自己的认知框架和体系,不断打磨自己的专业能力,整合自己的行业资源,在工作中累积合作伙伴的信任。

成本,风险,收益

只要坚持这样去做,不管时代如何变动,不管选择哪一条道路,你都终将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未来!


成本,风险,收益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

——2013年5月4日,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

相关文章

财保研习社高端交流群

spot_img

热 门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