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末的市场行情一次次刷新大家对行业的认知。有个别区域新车保险已经成为通道业务了,也就是赔付率被忽略不计了。跨地区有限制?不着急,自然会有解决办法……
简单来说,就是“地主”家有余粮了,但这余粮没有拿来改造系统、没有扩大承保能力(减少拒保业务)、没有提高员工福利……而是抢夺更多的余粮,好像忘记了他当年和“贫下中农”说的“大家不要抢,我们协同发展”的循循善诱。
令人奇怪的是,部分限速的区域在三月份没有执行限速,到底是市场增速原因还是主体公司间的默契,目前不得而知。
部分地区行业开始整顿,期限是从4月1日开始,颇有点警察打扫犯罪现场的味道。旧话重提,车险费用如果不管理,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将造成一系列不利后果。
一、车险市场秩序失控的后果
一是中小公司被碾压
如果我们回头看车险中小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基本上是2009年七十号文发布到第一次费改前这段时间。因为一是监管摁住了大公司的冲动,二是当时车险中介化程度不足,中小公司建直销队伍,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价格优势,赢得了空间。
现在的中小公司直销队伍已七零八落,市场信息高度发达,单均保费下降造成实际价格优势降低,如果这时没有费用监管,大公司一旦发力,中小公司会完全被碾压;
二是保险公司基层生态被摧毁
监管机关不停地整顿市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保险公司管不住基层机构的市场行为。在现在的管理体制下,如果放开费用监管,市场会沦为赌场。即便是目前的监管环境,顶风超标投放费用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人会说如果上级不拨费用不就行了,那是不太了解分支机构上下级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有的基层机构甚至还有很多未入账的费用。
这样就会出现费用亏空、员工待遇下降、客户服务变差等情况,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即便监管管好偿付能力的红线,还会存在数据不真实,以及数据滞后性等问题,事后监管仍然无济于事。
近几年的车险市场就像股票,一路上扬,到一定程度,监管出手,类似“熔断”机制,然后在底部盘整一小段时间,再慢慢上扬,直到下一次“熔断”的出现……我们期待的市场调节一直没有出现。
二、车险市场秩序需要强监管的主要原因
一是产险公司不是真正市场化的主体,大部分的保险公司是国有体制,市场化机制不成熟;分支机构的经营评价体系很多脱离经营情况本身,或者说场外因素很多。
很多主体公司的分支机构经营经常在数据上做文章,利用未决赔偿提转差达到短期财务数据的优化。很明显,车险存在着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的显著特征。
二是车险市场离真正的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距离,这其中既有上述说的主体的内部治理问题,也有产品差异化和深化改革的问题,如果只放任市场自由发挥,可能会让改革成果付之一炬。
一季度,准备说是三月份的市场波动打破了近九个月来的平静,接下来的二季度又是半年度考核时间窗口,短期与长期的矛盾,局部与整体的冲突想必会仍然存在,车险市场回归完全的理性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