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的生产布局还是很好的,各地都有汽车生产,形成当地的支柱产业发展。今年3月以来的新冠疫情对车市影响较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影响。上海与吉林的汽车产量占比在全国占比大概在20%的比例,担心对目前全国近期车市应该形成较大的抑制性的影响。期待早日恢复生产,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
1、汽车产业的布局相对均衡
汽车工业是高GDP、高利润繁荣的行业,是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产业关联度比较高、规模经济比较大的产业。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汽车工业还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各个地区的汽车产量相对合理,南北布局相对合理,中西部也有较好的汽车布局。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将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分工体系。汽车产业的均衡布局,并没有过度趋近汽车消费市场进行布局,这样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内循环的经济发展。
2、全国汽车产业布局相对合理
目前来看,汽车产量在华东地区表现相对较强,份额达到19%的份额水平,而西南地区份额也达到17%,华南地区份额是16%的水平,长江地区在16%的水平,华北地区在14%的水平,东北地区也有12%的水平。
目前比较偏弱的是西北地区和中部的黄河地区,市场生产表现偏弱,但总体来看,全国各大区的汽车产业布局是相对比较平稳合理的。
3、主力省份的生产表现较强
汽车生产主要的省市还是广东、上海、吉林、湖北和重庆,也就是常说的上汽、一汽、二汽、广汽和长安汽车等,这几大国有汽车集团所占的体系占有主力的地位,尤其是广东地区在全国的地位相对是比较强大的,形成自主的汽车板块儿较强格局。
广西和安徽等汽车发展相对比较强的,企业自主发展带来的区域较好表现。
4、广东、浙江汽车生产提升,重庆、北京下降
从过去十年的市场变化格局来看,汽车产业的表现相对较强的是广东。广东汽车产业从2012年份额8%,上升到2022年的15%的份额,表现相对较强。
上海的份额在小幅提升之中,从2012年的10%份额上升到了2022年的11%的份额。
下降比较明显的是重庆的份额,从10%的份额下降到8%的份额,下降了两个百分点,但重庆的份额在2018年已经下降到6%的水平,近期又有所回升,所以总体来看,重庆的汽车工业表现还是较强的。
目前来看,表现比较差的就是北京汽车工业从2012年的8%的比例,近几年持续的下滑,下滑到今年的3%,下降了5个百分点。
5、疫情冲击下的上海和吉林生产压力较大
从新冠确诊病例的表现来看,自三月中旬以来确诊病例出现爆发式增长。全国2021年12月份、2022年1月份、2月份确诊病例,全国都在总量2000人左右的水平上,相对是较低的;,三月份达到了近四万人的水平,尤其是在3月中旬以后,整个新冠确诊人数出现大幅增长,对三月下半月的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吉林地区表现相对较为严重。
随着近期病毒的影响相对更加复杂,无症状感染人数出现了大幅的增长,尤其是这些无症状人群,实际上是无医学影像症状的人群,其主要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分布在上海和吉林地区。
上海和吉林两个地区是全国汽车生产的核心地区,按照两个地区在生产方面来看,去年达到了530万台的水平。上海与吉林的汽车产量占比在全国占比大概在20%的比例,其中上海是11%,吉林是10%,所以对全国近期车市应该形成较大的一个抑制性的影响。期待早日恢复生产,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