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徐彦在基金年报里写的作文,非常喜欢,这应该是我个人看过最棒的有关基民和基金之间关系的论述。
分享给大家:
持有人利益第一。
这里的重点是基金管理人如何回应持有人的需求。
持有人要追逐收益,就像少年们追逐爱情——想要一份爱情,同时又完全不知道爱情是什么。
基金管理人对这种追逐的回应可以跟通常状态下一样,你是少女我是少男(考虑到现在持有人和管理人的经验,这并不完全是比喻),在一起谈一场跌宕起伏但几乎注定是心碎的恋爱,收获的只能是成长而不是幸福; ①
或者,这更少见一些,我与你一样抱有共同的美好愿望,同时我作为更成熟的一方,在这份关系中体现出关心和包容,甚至是引导和克制——而不是相反更多地要求你对我如此,虽然过程中也不乏争吵和失望,但最终也许能实现那个美好愿望,即便没能实现也能彼此理解互道珍重;②
又或者,极端情况下可以是,我作为更成熟的一方,主动接近了你,最后却表现得像肥皂剧里经常出现的被万众鄙视的反派男——你跟我谈感情我跟你谈道德、你跟我谈困难我又跟你谈希望,其实只是想用更多的谎言去掩饰那个最初 的谎言。最终时间给你留下的只有疗伤和遗忘,而不是玫瑰和价值。③
现实比肥皂剧更抓马。社会大众永远从众,所以才更需要管理人坚持持有人利益第一的原则,这是情感、是道德、是法律,也可以被笼统得称为「专业」。
··· ···
点评:
上面这段话表面看是对基金经理的要求,其实也是对基民的教诲。毕竟爱情这种事,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
情景①很像参考短期收益率排名选基金的行为,结果发现短期内极端的收益率来自恰好与某一年的市场环境完美拟合,但市场年年巨变才是真理。最后发现能同甘不能共苦。
情景②很像老基金经理,我就这么大能耐——要么风格从一而终,要么开车只敢30迈,分散配置。反正就靠这点条件,大风大浪的也苟过来了,能过就过,不能您就赎回。
情景③嘛… 基金经理一人管多支,高点发新产品,挂羊头卖狗肉,基金名和实际持仓不一致,访谈里嘴上说的投资理念和实际操作不一致。选基金经理是做减法,发现渣男远比发现白月光容易,这种人直接拉黑就完了。
··· ···
徐彦今年的年报写得真不错,再摘抄一些内容,下面的每一段话都值得细品——
2021年本基金取得了约20%的收益。
和2020年相比,收益率接近,但在同类基金中的排名却截然相反。
同样的分数,2020年是差生,2021年却成了优等生。
相对于我做了的,更重要的是我选择没有去做的——不参与泡沫——这是正常的,而不是不正常的;
我做着很多年里一直在做的事,但面对这个巨变的时代以及突发的疫情,判断有对有错——这也是正常的,而不是不正常的,希望您能理解。
两年后的结果是:排名中等、回报尚可、波澜不惊。
这三点如何排序非常主观,但带给您的体验也许也应该是正常的:既没有过冷也没有过热,正如同我在跑一场投资的马拉松, 而您在家里波澜不惊得看那位选手在跑这场马拉松一样。
虽然我们都更爱看百米飞人大战,但毫无疑问,投资、乃至人生,都更像一场长跑而不是短跑。
我坚决没有参与泡沫,疫情是一场战争, 特殊环境下全球政策制定者都在金融上采取了应对措施,但更重要的是大众对这些措施的反应完全可以理解是基于本能、而不是理性,从而有可能是过度的。这尤其是在A股、反而不是美股,催生了泡沫。
对于我熟悉的很多公司,在很长时间里我坚信如下判断:股价显著超过实际价值。
在泡沫最大的时候,我对此也毫不怀疑。一年多过去了,一些股价的走势验证了我的判断,一些还在验证的过程中。
在泡沫最大的时候,我当然也怀疑过,我怀疑的是:在面对专业问题时,专 业人士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像大众那样也依赖于本能而不是理性?
如今我的答案很确定:
只有伟大最终才能融合理性和本能。但我们都很平凡,疫情阶段的经验也并不普适。
我想再次强调这个普适的教训——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很多历史经验甚至规律完全不适用于将来。
今年将是全社会对未来长期资产收益率预期回归正常的一年——
对楼市,这是过去几年大家已经隐隐感觉到的逆转大趋势的进一步延续;
对股市,这是过去两年高回报幻觉的终结——由于股市的市场化,这里的问题更容易出现,也更容易纠偏;
「价值投资」被简化成空间赛道护城河景气度等几个词汇,不能说它不对,但我们绝不该疯狂到把会用这几个词汇等同于掌握了价值投资。
未来对所有社会实践领域专业人士的真正挑战是:在社会实践中,人对事物的认知会改变事物本身,故而不可能存在关于事物的一成不变的规律。
价值投资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它背后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那些理论(以我个人的观点,这其中反而最不包括金融学),以及如何把这些理论和中国社会,而不是中国股市的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