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为防止事态的全面升级,美欧联盟和北约成员尽量避免了与俄罗斯的正面军事冲突,主要以一系列金融制裁回应,试图阻断俄开动战争机器的资金来源。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制裁已经从针对寡头、杜马立法者和个别企业的惩罚演变为将俄罗斯银行排除在以美元为基础的全球清算和结算系统之外。“歇斯底里”式的西方制裁,试图将俄罗斯推向货币危机。
然而在实操中,严厉的措辞和虚伪的行动之间的差距似乎并不小。就像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中告诉大家:“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01 道德的困境
制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政治制裁。即政府强制本国机构和公民断绝与另一个国家的商业往来。例如,把俄罗斯实体列入SDN名单,意味着美国的公民和实体银行不得与列入名单的个人和机构有任何金融来往,即美国人持有的相应资产被强制冻结。二是私人制裁。即企业或个人自愿选择停止与被制裁国家的业务往来。例如福特、耐克、苹果等暂停与俄罗斯的交易,以抗议战争,表达人道主义立场。
政治制裁比私人制裁面临更大的道德困境。选择不从某人那里购买和被迫不从某人那里购买,在道德上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对经济自由的行使,而后者则是对经济自由的侵犯。
政治制裁的另一个风险是,它们过于广泛,而不是狭隘地针对政治领导人或军队。支持制裁的理由往往是对集体责任的归咎,就好像公民个人要为其领导人的错误行为负责一样。这种责任归属是不可靠的,即使在民主社会,公民也很少能对外交政策、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公民不应该为他们政府的所作所为承担道德上的责任,普通俄罗斯人也不是乌克兰战争的罪魁祸首。
然而,公民却是制裁最大的受害者,由于缺乏领导人和寡头的资源和腾挪手段,政治制裁最可能伤害的是大量根本没有做错任何事的无辜者。
还有一些象征性的私人制裁在道德上也是可疑的。比如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因拒绝谴责普京而被封杀;调酒师拒绝使用俄罗斯的伏特加;甚至德国的某家医院拒收俄裔病患……这类无价值的政治谴责被称为 “道德哗众取宠”,甚至走向人道主义反面。
它会产生有害的外部效应,即制裁变得和侵略一样,成为令人不适的词汇。
02 五大洲还有朋友
3月2日,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193个国家审查了一项关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决议,并以141票赞成的压倒性多数票通过,显示了国际社会罕见的高度团结。
然而自那时以来,很多国家不愿公开谴责俄罗斯,而是选择类似呼吁谈判、提供援助等立场闪烁其词。
在亚洲,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对联合国的决议投下了弃权票。面对国际社会的频繁“问候”,印度前驻俄罗斯大使莎隆(Pankaj Saran)说:“印度站在哪一边?我们站在自己这边。” 他说“这是冷战对抗的周期性爆发,令人厌烦”。
东盟国家中只有新加坡将联合国的投票付诸行动。
在非洲,联合国大会投票中,非洲大陆54个国家有17个投下了弃权票,还有8个国家没有投票,表明非洲在这个问题上的严重分歧。
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Cyril Ramaphosa)将乌克兰战争归咎于北约,表示他将抵制谴责俄罗斯的呼吁。
在拉美,四个拉丁美洲国家——萨尔瓦多、古巴、玻利维亚和尼加拉瓜在联合国投了弃权票。
虽然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都投了赞成票,但之后一些国家的声明似是而非。墨西哥总统奥夫拉多尔公开表示,“我们不会采取任何形式的经济报复,因为我们希望与世界上所有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
巴西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同样明显背离了巴西在联合国的官方立场。“我们不会偏袒任何一方,我们将继续保持中立,并尽一切可能提供帮助。”
在中东,海湾阿拉伯国家的立场与华盛顿相左。尽管西方国家强烈呼吁增加原油产量,但欧佩克明确表示无意响应。
在俄罗斯发布的对俄实施经济制裁的非友好国家名单中,除了欧美国家,亚太地区的日本、台湾、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外,没有任何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国家。
意外不意外?所谓全世界最大的共识仅仅是纸上谈兵,并未落实到行动中。
无论是在非洲、亚洲、拉美还是中东,俄罗斯以及前苏联作为世界近代史上的大国都与这些地区的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留下丰厚的历史遗产。恩恩怨怨,有怨也有恩。
(感兴趣的可以找张宏杰老师的文章《印度为什么在俄乌冲突中如此坚定地支持俄罗斯》)
03 投鼠忌器的选择
对很多国家来说,他们考虑的中心点是经济,而不仅是政治。
欧洲一些国家希望在某些领域给予豁免:意大利希望对奢侈品做特别额外的处理;比利时希望对钻石制裁进行例外处理;欧洲各国对制裁能源都有点消极,美国也表示尊重。因为俄罗斯提供了欧洲约40%的天然气和30%以上的原油,其中德国更是65%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
金融制裁的力度和范围也必须仔细权衡与掂量。前不久,国际社会刚刚被美国没收阿富汗中央银行资产惊掉下巴(美国宣布将其中一半没收,重新分配给911受害家庭),而阿富汗正处于潜在的破坏性饥荒之中。
如果美欧因对俄加大金融制裁力度,甚至延申扩大到他国(中国或是印度),包括冻结或没收他国的官方资产,将更多国家从SWIFT剔除等,就会催生新的国际联盟,加快其他国家货币的国际化,催生出SWIFT的替代系统,对美元、欧元等货币的国际信誉与地位以及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必须三思。
因此,美欧并没有推动SWIFT将俄罗斯所有银行完全剔除。从俄罗斯银行制裁名单看,在俄罗斯参加SWIFT系统的近300家银行中,只选择了其中的7家,总资产在俄银行业的占比只有20%左右。俄罗斯最大的银行俄联邦储蓄银行(Sberbank)和为能源贸易服务的大银行Gasprombank,没有被移出SWIFT,也没有被列入SDN名单。
这样,西方国家留了一个非常大的制裁漏洞,使欧洲国家可以继续和俄罗斯进行石油和天然气交易,俄金融机构可以为这些交易提供服务。俄罗斯经济仍然是一个创造外汇的结构。
04 夹缝中求生存
在信用时代,货币只是纪录在货币发行国资产负债表上的账目,俄罗斯的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资产随时可能被冻结,被抹去。
普京称:“对我们来说,向欧盟和美国交付货物,并接受美元、欧元的付款,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留给俄罗斯的交易选项是:卢布的自循环、友邦币种(如人民币、印度卢比)、非信用货币(黄金和加密货币)。
1.卢布
3月2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与所有“不友好国家”的天然气交易将改用卢布结算。
然而卢布不过是俄罗斯央行在电脑上敲下去的无聊数字而已。卢布对于俄罗斯来说毫无意义,接受卢布相当于接受一串数字。
俄罗斯的算盘是,你想买我的能源,那就得支付卢布,但是作为客户,欧盟想支付卢布,得先有卢布作外汇储备,那就必须先往俄罗斯出口商品,赚取卢布。这样一来,就会形成“欧盟向俄罗斯出口商品–赚取卢布–俄罗斯向欧洲出口能源–回收卢布”的小循环。
接受卢布的用意是以卢布润滑贸易链,利用欧盟对能源的刚需,以支付必要的以及未受制裁的进口。由于交易范围的受限,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以物易物。
有媒体报道,自从普京宣布了这个决定后,市场顿时对卢布来了信心,卢布兑美元涨到了战争爆发前的水平。这个结论是令人生疑的,由于俄罗斯央行实施了严厉的资本管制,官方的卢布汇率不代表任何人都能以这样的价格兑换到美元,在一个不能自由兑换的环境中汇率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汇率报价存在于黑市中。
2.友邦币种
俄公司和银行正在转向中国的货币 —— 人民币(RMB)。
路透社说,俄罗斯公司正急于向中国的银行咨询开户事宜;在Visa和万事达卡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后,一些俄罗斯银行正在转向中国银联;数家中国公司在3月用人民币购买了俄罗斯煤炭;沙特阿拉伯则正与中国磋商以人民币为其部分原油定价的事宜。
无独有偶,有印度政府背景的印度出口组织联合会表示,印度将安排与俄罗斯继续贸易往来的支付计划——被称为“卢比-卢布贸易机制”(rupee-ruble trade mechanism)。
3.黄金和加密货币
黄金和加密货币并非信用货币,无交易对手方风险,在制裁中优势尽显。
3月28日起,俄罗斯央行宣布所有信贷机构想获得卢布得使用黄金购买,这个政策一直执行到6月底。有人大呼俄罗斯已经在执行金本位制,将卢布强势与黄金挂钩。这样的说法也有失偏颇,金本位制包含硬币的双面,更重要的一面是意味着任何人可以用卢布去央行兑换黄金。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俄罗斯的操作是在搜罗民间黄金,为卢布币值提供支撑。
与此同时,加密资产更是成为一些俄罗斯企业或个人“暗度陈仓”的途径。“近期卢布(资产)流入稳定币、加密货币的规模,很可能是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欧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加密资产“正被用来试图规避许多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
英格兰银行行长贝利(Andrew Bailey)谈及加密货币,称需要保证加密货币不制造一个独立于主流世界之外的“平行世界”(separate world)。他说:“一些加密爱好者表示,他们不应该受到俄罗斯制裁的影响,因为那不是他们的世界。对不起,这就是你的世界,我们都在同一个世界。”
05 回不去的昨天
1.关于全球化
美国银行委员会的资深共和党人帕特·图米说得直白,“对俄罗斯银行进行伊朗式的二级制裁,迫使世界在与俄罗斯或美国做生意之间做出选择。”
(二级制裁:长臂管辖的运用,非美国居民和实体与俄罗斯受制裁银行有往来,也会被限制或移出美国金融体系,我国昆仑银行就曾因为伊朗贸易遭受二级制裁)
未来许多深度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正在逐渐减少对海外供应的依赖。世界经济有可能围绕美国和中国慢慢分成两半,加深各国去全球化的程度,这将让全球增长放缓、创新变少。
欧美国家将大幅降低贸易壁垒,扭转俄乌冲突对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近期美国取消针对英国钢铁和铝产品的关税就是一项进展,显示两国致力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健康竞争的意图。
2.人民币国际化
在未来选边站的贸易格局中,人民币是否应该在另一个圈子中挑起大梁,成为国际货币,担当中国影响范围内的小经济体的储备货币?
参与并挑头“经济冷战”,会加速中国和西方国家脱钩。表面上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结算量和国际化程度,成为真正的区域货币,实际上削弱了中国的国力,尤其是堵塞了中国向外寻求技术升级的路径。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币难以成为美元的主要替代品,即使对阵营内的经济体也是如此。只要中国阻止人们自由地将资产从国内金融体系中转出,让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化都将停留在“愿景”。
在多年资本管制的环境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将资产转移到其它地方,实现投资组合的多样化,以追求更高回报的冲动。一旦放开,北上广深千万豪宅立刻会对人民币存款形成挤兑,人民币存款对外汇储备形成挤兑,两项挤兑的后果是房价大跌和人民币贬值。就像2015年“汇改”至2016年,中国临时开放资本账户时那样,出现了明显的资金外逃和储备缩水。
对于中国来说,应该秉持底线思维方式。一方面不主动寻求脱钩,不踩“军事援助”的红线,继续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剥离;另一方面,要有预案,扩大cips应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丰富功能,接入更多国家,以便于在万一出现的极限施压中突围。
3.加密货币
对俄制裁使得加密货币面临两难,如果遵守制裁,可能失去一些用户(这些用户将加密货币视为避难所),如果帮助人们逃避制裁,政府可能会因此关闭或边缘化它们。
战争爆发伊始,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之一 Coinbase 封了两万五千个俄罗斯用户的钱包,理由是响应美国政府对俄国的制裁。“说好的什么无国界?说好的避险?说好的安全?说好的去中心化呢?一场战争全暴露了。”
俄乌战争意外让加密货币跌下神坛。在“身份识别”与“隐私保护”之间,加密货币将更加倾向于“身份识别”和反洗钱,这也是各国央行监管的大势所趋。
世界上永远也不会存在真正的去中心、匿名的、“自发秩序”的货币,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4.碳中和的前景
近期为缓解能源危机,法德等国开始增加煤炭、核电等领域投资,削减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投资。欧洲某种程度上正在减弱甚至放弃碳中和目标。
德国做出停止北溪2号管道认证的决定,这种决绝使欧洲大陆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他们必须决定如何替代这部分能源?是肮脏能源还是清洁能源?
这场冲突让人们认识到,整个世界都依赖一种只来自少数地方的资源,会造成一种普遍的不稳定——能源国家有恃无恐。
俄乌战争后,美国不得不选择“放下身段”访问尚无外交关系的委内瑞拉,欧盟也开始承认了马杜罗政府的合法性,以缓解能源供给风险。沙特支持的也门代理战争也是一个例子,这场战争很快将进入第八个年头。
没有理由相信,一个依靠可再生能源运行的世界会没有武装冲突,也没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个世界会免受能源破坏的影响。如果一枚导弹炮弹可以炸毁输油管道或炼油厂,它也可以炸毁太阳能农场或风力发电站。
但是,太阳能和风能的地理通用性将大大降低能源丰富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不受惩罚的程度。 新能源的发展不仅关乎地球的气候,更关乎地球的秩序。
布查,布查!
4月2日,在俄罗斯军队离开乌克兰布查市后,街道上大量死亡平民的现场片段被发布到社交媒体上,“布查惨案”震惊世界。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说,布查事件的报道和画面令人十分不安,事情的真相必须查清,在得出结论前,双方都应该保持克制,避免无端指责。)
布查事件大幅降低了俄乌双方谈判桌上达成妥协的可能,泽连斯基已改口表示准备加入北约;随后7日,联合国大会投票决定暂停俄罗斯在人权理事会的席位;美国、英国先后宣布对俄新一轮制裁,终于对俄最大金融机构联邦储蓄银行实施全面封锁;欧洲多国驱逐俄罗斯外交官,包括奉行“绥靖政策”的德法;欧洲议会接受乌克兰加入欧盟申请,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密集到访基辅……
布查之后,制裁将走向何方?奥巴马时期财政部负责打击恐怖主义资金渠道的助理部长格拉泽指出:“低垂的果实已经被采摘”。投鼠忌器的空间将越来越小,制裁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因为西方社会将不可避免地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月亮”和“六便士”又将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