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 2021-04-02 15:00
【正文】
2021年4月1日,央行举行新闻发布会,副行长刘桂平、研究局局长王信、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参加并答记者问。这场新闻发布会的主旨是区域发展,不过内容上来看,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很值得关注。
一、关注点1:区域信贷严重不平衡,部分地区很难获得金融体系支持
央行表示已经注意到了关于区域信贷投放平衡的问题。
(一)虽然2020年全年新增社融与新增信贷投放分别高达34.86万亿和18.89万亿(较2019年分别多增9.29万亿和2.01万亿),但是从区域上来看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数据上显示,2020年新增融资同比多增较多的地区主要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四川、上海、重庆、北京、安徽等地区,诸如辽宁、黑龙江、青海、内蒙古、海南、宁夏、河南、山西、西藏、吉林 、云南等地区实际上并没有获得较多的融资支持。
(二)上述情况意味着金融体系在支持区域发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一些经济欠发达或债务压力较大、市场声誉不高的地区很难从金融体系获得融资或者大多只能通过非标等形式获得高成本的融资。
(三)这主要是因为金融体系是有选择性的,对于风险较高的地区通常比较谨慎,比如东三省、西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对于这些领域金融体系的资金通常不愿意介入,并形成明显的正负向反馈效应。这种情况下,一些经济总量相对处于高位的地区亦无法获得金融体系支持(如河南等),而辽宁、黑龙江、青海、内蒙古等地的新增社融甚至还出现了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在市场信誉、地区债务情况等方面对这些地区非常不认可。
(四)此外从融资结构来看,我们判断无法通过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的地区,大多只能通过非标等高成本融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这些地区大致包括东三省、新疆、甘肃、贵州、云南、河南、宁夏、海南、内蒙古和青海。
相较而言,金融体系的资金主要聚焦于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四川、上海、重庆、北京、安徽、湖南等地区,但从趋势上看似乎亦在呈现出明显变化。比如我们看到上海、北京、河北等地区的新增企业债券融资实际上是下降的。
二、关注点2:严肃批评“彩礼贷、墓地贷”等社会现象,将加强中小银行监管
针对近期市场热议的“彩礼贷”、“墓地贷”等现象,央行在新闻发布会上给予了严肃批评,其认为“个别银行打着所谓金融创新的旗号,挑战社会痛点,引导居民过度负债,触及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脱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通过制造噱头的方式来宣传获客,反映了中小银行自身服务能力的不足”。可以看出,央行的语气比较强硬、态度比较坚决,后续对这类现象央行将会继续加强整顿,同时也说明金融创新审慎监管并不仅仅针对互联网平台。从央行的表态来看,后续央行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将会对中小银行的产品创新和业务准入实施有效监管,这意味着后续中小银行有任何新产品可能还需要事先报批给监管部门,而监管部门在引导中小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方面亦将有许多动作。
三、关注点3:三个方面来督促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央行表示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达成上述目标:
(一)督促金融机构优化制造业信贷结构,将“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和“保持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速”作为目标和任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培养金融机构的行业分析和风险评估能力,加大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供应链金融等产品服务创新。
(三)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企业加大金融支持。
四、关注点4:大型企业、中低资质企业、高杠杆中小房企等债务风险值得关注
央行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以下四大金融风险比较值得关注。
(一)国际资本流动波动较大,外部冲击引发境内股市、债市、汇市和大宗商品等金融市场波动的风险。持有中国债券的境外机构主要为央行、主权基金等中长期配置型的投资者,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因此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市、汇市等领域。
(二)少数大型企业集团目前还处在风险的暴露期(这方面的详细分析可参见未来1-2年均需要关注大型企业风险问题以及两次压力测试后,大型企业集团债务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三)中低资质的企业还面临融资困境,债务违约风险比较高。
(四)高杠杆中小房企的债务违约等潜在风险值得持续关注(请注意这里提及的是高杠杆中小房企业而非大型房企)。
五、关注点5:明确货币政策的方向
(一)要紧盯货币政策的“锚”
货币政策的松和紧主要基于“锚”,这个锚便是货币供应量和社融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已经把稳定宏观杠杆率的机制嵌入进来,在紧盯这个“锚”的前提下,宏观杠杆率便可以实现保持基本稳定。
(二)乐见其它经济体寻求回到正常货币政策的努力
1、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预期中的变化,俄罗斯、巴西与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纷纷加息,美债收益率大幅上行、一度突破1.75%、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由240BP收窄至150BP以下,这种情况下导致美元指数年初以来升值3.30%左右(目前为93)、离岸人民币贬值1.10%附近(目前为6.57)。
2、从时间轴上来看,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始于2020年4月、美债收益率上行始于2020年8月(实际收益率始于2021年1月下旬)、美元升值始于2020年12月中旬、离岸人民币贬值始于2021年2月中旬。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要明显早于美国,现在金融市场的波动大多源于中美货币政策周期的错位,未来美联储提前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应是比较明确的,这种情况下预计中美利差收窄以及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的趋势仍将延续,短期内很难逆转。
六、关注点6:金融支持国家区域经济战略的一些思路
(一)金融支持国家区域经济战略主要从加大对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力度、抓好区域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如科创金融、普惠金融以及绿色金融等)、推动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等三个方面着手。
1、推动了跨境支付便利化、代理见证开户试点、跨境理财通等。
2、在武汉东湖的高新区探索了六个专项的发展模式(机构设立、经营机制、金融产品、信息平台、直接融资、金融监管)。
3、在六省(区)九地(即浙江、江西、广东、贵州、甘肃和新疆)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目前这六省(区)九地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368.30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5.10%)、绿色债券余额达到1350亿元。
4、推动现行21个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目前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主要有本外币一体化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跨国企业集团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简化经常和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结算流程等10余项本外币创新业务。
(二)绿色金融方面(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金融手册),主要还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逐步开展碳核算,探索建立起全国性的碳核算体系。
2、鼓励金融机构披露环境信息(目前很多上市银行已经进行了披露),推动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发债主体、重点排放单位实现环境信息共享。
3、构建全国统一、更多体现金融属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4、创设直达实体经济的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完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体系、选择更多的地区进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试点。
5、争取在年内与欧盟共同完成《绿色金融共同分类标准》,进一步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严控海外新建煤电项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