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3, 2023

20世纪冰与火:希特勒,踏上战场,勇敢异常;罗斯福,煽动内斗,党内立威

这是系列第三期,没看过前两期的朋友可以去下面链接看:

第一期《冰与火,显赫与落寞》

第二期《冰与火,富二代与穷吊丝》

第四幕

罗斯福,反骨时刻

20世纪冰与火:希特勒,踏上战场,勇敢异常;罗斯福,煽动内斗,党内立威

罗斯福迎来了属于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在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议员罗斯福搬进了高档小区,罗斯福对这里并不陌生,他那风光的爹曾经营这里,当地的官僚阶层中,有不少是他爹的老朋友

从小罗斯福就跟着他爹,和这群叔叔伯伯们相识

其中有两个人非常重要,一个是州议会领袖史密斯,这人是政坛常青树,当地的政治大佬,已连任四届议员

另一个是查尔斯.弗朗西斯.墨菲

瓦格纳操控着坦慕尼协会(Tammany Hall),这是一个反联邦里上流人士的组织,最早成员大多是中产阶级

后来这个组织被民主党收编,收编以后变成了慈善组织

坦慕尼协会化身慈善组织后,就开始大量帮助“无财产移民”

比如我移民去美国,可我没钱,在纽约生活不下去,那么坦慕尼协会就会来帮我,给我钱,给我住的地方,给我介绍工作

那么坦慕尼协会图什么呢?

图的当然是我正式成为美国公民,有了投票权以后的选票

最早坦慕尼协会帮助的大多是爱尔兰人,后来其他地方来的人也帮。

民主党拨款给坦慕尼协会,坦慕尼协会帮移民,移民再投票反馈给民主党

完整的利益链闭环就完成了,多方受益

这里多讲一句“坦慕尼协会”,这是一个主宰纽约州很多年的政治机器,或许一开始的初衷还不错,但随着控制的时间越来越长,该组织也越来越保守

你可以把这个组织想象成军队,不讲理念,只讲忠诚和纪律

20世纪冰与火:希特勒,踏上战场,勇敢异常;罗斯福,煽动内斗,党内立威

这台政治机器对选票的运转格外高效,选举日之前,所有士兵就已经分散到各个街区,掌握每个选民的投票状况

那个时代电话都没入户,坦慕尼协会的人就蜂拥去千家万户,一个个敲门,一个个催票

投票日当天,坦慕尼的领导会掌握辖区内每一个还没有投票的选民的名字,然后派出更多走卒去上门催票

这是一个纽约州民主党内的保守派系,他们反对进步

所以罗斯福想要在玩转纽约州,就必须要面对这两位:

1,“当地政治大佬,史密斯”

2,坦慕尼协会大佬,墨菲

富兰克林精英出身,身材匀称,长得也帅,通过哈佛的锻炼也是能言善辩

聊天时,有节奏的挥舞手里的烟斗,他有意区隔和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形象

西奥多.罗斯福,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的远房亲戚,西奥多性格好斗,张扬,出口成脏,在开会时候一边吞云吐雾,一边破口大骂,那太常见了

而富兰克林罗斯福,则很坚持塑造自己一身正气,要做一个平和,从容不迫,又自信非常的绅士

西奥多,是一个好斗的粗人

富兰克林,是一个从容的绅士

虽然两个人都姓罗斯福,但差别很大

1911年,当希特勒成为维也纳的底层大V时,罗斯福也迎来了从政后的第一个挑战

20世纪冰与火:希特勒,踏上战场,勇敢异常;罗斯福,煽动内斗,党内立威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富二代,亲戚是美国总统,在以底层选民为主的坦慕尼协会眼中,这就是他们最厌恶的美国上流人士

所以当罗斯福第一次踏进州议会时,议会厅里的坦慕尼议员区,爆发出阵阵嘘声

他们集体蔑视这位“二代”

罗斯福必须赢得他们的尊重,这条从政路才能走的下去

于是第一座大山迎面而来,搞定“坦慕尼厅”

此时美国要举行各州参议员选举,美国国会参议员一共100个,50个州,每州2个

那年代和现在不一样,当时各州参议员都是由州议会议员共同选举出来的,这时候纽约州有一个参议员位置需要改选

联邦参议员位置非常重要,等于是直接进美国国会的人物,所以争夺都很激烈

纽约州的共和党参选人众望所归,是戴普

而民主党的参选人,则内部分裂

一派民主党支持,施帕德(受人尊敬的律师)

另一派民主党支持,希恩(老奸巨猾的政客)

民主党内部分裂,所以必须集中力量让大家把票投给一个人,这样才可能战胜共和党的戴普

那么是投给让人尊敬的律师施帕德,还是老奸巨猾的老政客希恩呢?

纽约州民主党主要政治势力,“坦慕尼厅”的领袖,决定投给老政客希恩

“坦慕尼厅”和民主党利益勾兑很多年,当然会选择一个老政客,要确保“发钱、慈善、移民、选票”,这条利益链的稳定

所以“坦慕尼厅”选择支持老政客,很正常

本来这事情就会这么样定了,民主党全面支持老政客希恩,去对付共和党的戴普

就像2020年,民主党全面支持拜登,去对付共和党的特朗普一样

政治一直就是这么玩的

可这回,出事了

民主党内,出现了反派,而这个反派,正是“富兰克林.罗斯福”

20世纪冰与火:希特勒,踏上战场,勇敢异常;罗斯福,煽动内斗,党内立威

初出茅庐的罗斯福被党内人看不起,他需要“立威”

这天,罗斯福才刚当选州议员14天,他就在党内组织起叛变

他在私底下盘清了党内可能的叛变者,然后在之后的70天里,对他们“逐个击破”,说服这些潜在叛变者,加入到他的队伍中

罗斯福的家,成了他的豪华羊圈,先后共有20个民主党内的叛变者参加了罗斯福的“家庭聚会”

罗斯福成了一名“牧羊人”,他怂恿和说服党内的改革派,去挑战党内既得利益者,打破民主党内一贯的老人政治

凭什么我们新兴力量就一定要听老人和老政客的?

具有如此反骨的罗斯福,立刻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当地大报《纽约先驱报》跑的最快,每天每天的不断报道“牧羊人”罗斯福,在自己家里发动的“党内政变”

一时间罗斯福又成了当地的新闻人物,一位反骨青年,敢于反对老人政治,这种戏码当地人都喜欢看

很快“老人政治”展开反扑,使用政党机器对罗斯福的羊们,展开报复

他们不敢直接报复罗斯福,毕竟罗斯福有那么亮的“二代光环”,不好惹,加上新闻不断报道,也不敢惹

可罗斯福的同伴,可惨了,纽约州议会的农业委员会,教职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多个委员会内罗斯福的同伴都被迫除名

简单讲就是直接让你滚蛋,炒鱿鱼了

反叛者们被排挤出去,经济困难,收入锐减,这时候罗斯福面对记者,打开自己家的大门,对外宣布,将为所有叛逆者提供无偿经济支持

(不过后来有报道说,罗斯福嗓门叫得很响,可没看到他拿出一分钱来)

此时希恩已经恨透了罗斯福,本来希恩已经获得党内支持,去参选了,可现在罗斯福带着反对派来搅局

于是希恩也不客气,直接上手段

上什么手段呢?

希恩指控罗斯福,蔑视天主教,视天主教为仇敌

这可是顶大帽子,蔑视天主教,在教徒眼里可比你不爱国更严重

舆论瞬间炸开,天主教徒对罗斯福投来怀疑的目光

其实罗斯福确实不喜欢天主教,美国天主教总统一共就两个,一个被暗杀的肯尼迪,另一个就是现在的老拜登

其他大多是新教的

罗斯福认为,罗马天主教那是一个神经兮兮的专制系统,可你这么想,不能这么说啊

希恩攻击罗斯福蔑视天主教,罗斯福就必须出来切割,罗斯福一边说自己从来不反对天主教,一边还说自己非常愿意和教皇打交道

这样一来事情就僵住了

此时“坦慕尼厅”的大佬墨菲出面,亲自找到罗斯福,希望他和希恩两人见面,解决矛盾

20世纪冰与火:希特勒,踏上战场,勇敢异常;罗斯福,煽动内斗,党内立威

查尔斯.墨菲

罗斯福也同意了,三天后罗斯福和老婆就在羊圈邀请希恩吃饭(“羊圈”就是之前罗斯福用来招募叛将的餐厅)

虽然罗斯福和希恩表面上都彬彬有礼的,可气氛尴尬,神情紧张,两个人在诸多问题上都谈不拢

最后就是礼节性的吃了顿饭,矛盾没有任何解决

这顿饭后,罗斯福开始放出风声,说我们这群“叛将”,准备支持共和党候选人戴普

这样一来事情可不妙了,如果民主党反叛军支持共和党人,那共和党就可能获胜

罗斯福这等于是威胁,等于是要鱼死网破了,我得不到我想要的,你也别想得到你想要的,我们要支持共和党了

消息传出,大佬墨菲急了

于是墨菲再次找到罗斯福,好言相劝小兄弟冷静,墨菲同意不再推希恩出去选,让罗斯福推一个人

罗斯福一看,还有这等好事?此时罗斯福的聪明才智就展现出来了

他推举了一个天主教候选人

此时罗斯福最大的政治污点,不就是蔑视天主教吗?那罗斯福就主动推一个天主教候选人,来给自己洗白这个污点

(反正推举的人也不会通过)

果不其然,罗斯福推举的人,遭到党内更大的反对声音

最后党内保守派和进步派,只好再坐下来,由墨菲主持党内谈判,推举出了一个既不保守,也不进步的独立派候选人,詹姆斯.奥格尔曼

罗斯福说,我同意这个中间派,但保守派必须保证不对我们秋后算账,还有被炒鱿鱼的进步派,需要恢复原职

保守派答应了罗斯福的要求

最终民主党终于谈妥了,一起支持这个中间派候选人

20世纪冰与火:希特勒,踏上战场,勇敢异常;罗斯福,煽动内斗,党内立威

要说罗斯福,也真是个狠角色

当选州议员才14天,就发动了党内政变,自己化身为“牧羊人”,在羊圈招募党内反叛者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政变运动,搞得纽约州民主党部是天翻地覆

这整起党内政变事件,罗斯福可以说是最大赢家。

事情前,他只是个被人蔑视的二代,不就靠着家族光环当上议员的嘛

可事情后,他确立了属于自己的党内威信,成为民主党“进步派”的头面人物

虽然保守派会更对他嗤之以鼻,但这第一炮,打的是又亮又响

随后纽约先驱报发表内幕报道,说罗斯福一开始就支持中间派詹姆斯.奥格尔曼,墨菲也不反对他支持詹姆斯

而最终的民主党提名人,也正是詹姆斯

自此坦慕尼厅大佬“败给了罗斯福”的新闻,不胫而走,在当时成为一条大新闻

罗斯福也就此成为了民主党内部的,专门反对“保守坦慕尼协会”的改革派领袖

罗斯福,初生牛犊不怕虎,敢做敢打敢想,一个28岁的青年,刚进政坛就敢去挑战当地的政治大佬,这是需要勇气的

大多数人,即便是个“二代”,恐怕都会选择依附于这位政治大佬,怕得罪大佬,附和大佬,在大佬身边默默学习,积累人脉、资历和经验

这很常见

可罗斯福,选择的是一条“反骨之路”,一上来就和党内大佬宣战,闹他个天翻地覆,树立自己的威信

根本原因是,他本人确实是打心底里厌恶民主党内的保守派,当他在哈佛被精英俱乐部“波斯廉俱乐部”排除在外时,富兰克林就越来越厌恶那群所谓的“社会精英”

他选择拥抱进步的思想,选择拥抱下层

在维也纳的“大V希特勒”,在纽约的“反骨罗斯福”,都在用自己的方法,努力煽动起一场与以往不同的“浪潮”

第五幕,希特勒

时代巨幕

一战爆发

维也纳大V希特勒得到了所住地区底层的认同和赞扬,但是他不愿只栖身于维也纳,他的目光始终是更遥远的祖国,德国

在希特勒的小房间里,一直写着这样一句话:

我们无比坚定,我们无比自由,我们光明正大的仰望着那个祖国,万岁!

为什么希特勒要这样讲?要用光明正大仰望那个祖国呢?

之前也讲过,是因为当时的政府,不准提“德意志”的一切,在学校高唱“德意志高于一切”是会被体罚的。

也正因有这样的信念存在,希特勒是不可能留在维也纳的,他一定会去自己所向往的那个祖国“德国”。

所以在经历了痛苦而丰富的五年维也纳生活后,希特勒决心离开了,他对维也纳又爱又恨,他后来自己说:

“那是我生活中最悲惨的时刻,但也是维也纳教会了我很多大学里也学不到的东西。”

1913年5月,23岁的希特勒拎着装满他所有钱的破袋子,踏出了他住了三年的底层公寓,他要前往他心目中更重要的祖国城市,慕尼黑。

与他一起前往慕尼黑的,是他在公寓认识的犹太人朋友,约瑟夫纽曼。

20世纪冰与火:希特勒,踏上战场,勇敢异常;罗斯福,煽动内斗,党内立威

1910年,慕尼黑

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的春天无比美好,和维也纳嘈杂的五湖四海的口音相比,慕尼黑的空气都是香甜的。

街上行人不多,但却有令他大开眼界的楼宇和雕塑。

希特勒从踏进这座城市的第一秒起,就爱上它了,他如痴如醉的在慕尼黑大街上漫步一个多小时,直到走进一家裁缝店,因为裁缝店的玻璃上贴着:有屋出租,设备齐全,但仅限品貌端正者租用。

希特勒自认为是品貌端正,就毫不犹豫的走了进去,在三楼的房间里,一间很简单的房间,床,椅子,还有墙上的油画,房东太太给了一张登记表,希特勒利索的填上:

阿道夫,希特勒,一名建筑画师,来自维也纳。

虽然希特勒意气风发的来到慕尼黑,但就像每一个没有背景的北漂客一样,他的生活清贫而困苦。

维也纳是一个艺术之城,艺术品交易市场成熟,买卖的人也多,而慕尼黑就没那么好了。

希特勒靠卖画为生,可因为画不好卖,他就只能像个推销员一样,走街串巷,去咖啡馆或酒馆推销他的画,这种推销工作,在他眼里是痛苦的,更是耻辱的

但慕尼黑和维也纳有一个最大的不同:
维也纳是艺术之城,高贵典雅

慕尼黑是文化之城,自由奔放,多种文化随意碰撞,这里的人思想观念多元。

斯特潘·乔治在慕尼黑。
雷纳·玛丽亚·里尔克在慕尼黑。
理查·施特劳斯在慕尼黑。
托马斯·曼刚在慕尼黑。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慕尼黑。

还有那位大名鼎鼎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也曾在慕尼黑。

这个自由之城,充满着各种思想的碰撞,即便是再极端的思想,放到这里来也没人会觉得奇怪。

希特勒在这片思想自由之地,一点不特别,他的古怪思想,无非是这里的另一个怪人罢了。

因为这里的“怪人”实在太多了

20世纪冰与火:希特勒,踏上战场,勇敢异常;罗斯福,煽动内斗,党内立威

希特勒平时的生活神秘而单调,就像个隐士,除了去图书馆看书,就是去卖自己的画,他也常常在房间里一呆就是好几天,读那些从图书馆借来的又厚又黑的书,那些书大多关于政治与文化,另外还有一种,极端思想,就是毁灭的理念”

看多了书,他就要学以致用,因为经常去各个咖啡馆和酒馆推销画,希特勒也很熟悉那些地方了。

酒馆和咖啡馆,是男人们高谈阔论和吹牛的地方,在这里大家总是讨论国家大事,讨论政治文化和外交,希特勒自己也是高谈阔论的常客

明明生活在最底层,但啤酒馆里的每个人都热衷于政治

并且因为这里存在着各种思想,希特勒一高谈阔论,就会马上有人反对他,于是双方展开辩论。

辩论有时也是争吵,希特勒从不会让半步,也就是在这种长期的辩论磨练下,希特勒的思想和理论变得更加锋利。

与其说希特勒是演讲煽动或辩论的高手,不如说他是在那环境里长时间的训练出来的

可不管希特勒怎么能说,他的生活还是在底层徘徊,尤其是慕尼黑冬天一到,买画的人就明显减少了,寒冬不仅会消灭人的性欲,还会消灭看画的兴趣

希特勒穷的叮当响,在小房间里勉强裹腹,想挨过这个冬天,可偏偏事与愿违

1914年1月刚到,噩耗传来,一名面目狰狞的慕尼黑片警哐哐哐敲响希特勒的房门

开门后一封来自奥地利的官方文件塞到希特勒手上,希特勒一看,是一份入伍通知书,要求希特勒月底去林嗣的伊丽莎白码头报道入伍

片警还告诉希特勒,如果不去报道当逃兵,那会面临高额罚款和入狱的处罚。

此时的希特勒,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手指,手背和脚都长着冻疮。

片警要他在通知书上签字,于是希特勒就心烦意乱的签上了,阿道夫,希特勒

但是林嗣距离慕尼黑很远,希特勒无法前往,就转入萨尔茨堡报道。

可是当希特勒去萨尔茨堡报道后,接待他的人发现,眼前这个青年,身体瘦弱,骨瘦如柴,营养不良,连枪都举不起来,根本不适合当兵。

于是一份无资格服役的通知书又塞到希特勒手里,希特勒又拖着瘦弱的身体回到了裁缝店的三楼。

然而请注意时间,那年是1914年,世界的命运齿轮已然转动。

20世纪冰与火:希特勒,踏上战场,勇敢异常;罗斯福,煽动内斗,党内立威

6月28日,街上突然吵闹异常,希特勒下楼时候,听到房东太太在那喊到,奥地利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被杀了

希特勒一听到这个,激动非常,马上冲出门,挤入人群,在人群的中心,有一块木牌,牌子上写着:谋杀大公的凶手是一名塞尔维亚恐怖分子,名叫普林西普

奥地利大公被杀,维也纳人民群情激愤,德皇借此施压哈布斯堡王朝,要求以此为借口直接出兵塞尔维亚

德国也拍胸脯表示,德国人的枪炮也准备好了,另外德皇还说,俄国会援助塞尔维亚,但不足为虑

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塞方做到:

1,查封所有仇恨奥地利的新闻和刊物
2,删除教材内所有仇奥内容
3,取缔所有仇奥党派和组织
4,革职名单上所有仇奥官员
5,镇压在塞尔维亚活动的奥地利分裂分子
6,抓捕和惩罚在塞尔维亚参与刺杀活动的人

奥匈给出了最后通牒,塞尔维亚看后表示做不到,塞尔维亚不会屈服,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和主权

最后通牒无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很快俄国开始战争动员,徳国和法国同样开始动员,徳奥同盟,俄法同盟双双建立,同时英国也开始战争动员

当德国向俄国宣战的消息响彻慕尼黑时,整座城市沸腾了,没人认为战争是可怕的,大家都为战争而狂呼

20世纪冰与火:希特勒,踏上战场,勇敢异常;罗斯福,煽动内斗,党内立威

希特勒那天的照片

这一天的希特勒正挤在将军大楼前狂呼的人群中,这不是巧合,他正等着这个时刻,这个打翻一切,打烂一切的日子

我本就一无所有,何怕一无所有

没有人比希特勒更渴望战争了

在多年后的那本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里,写道:

“我欣喜若狂的跪倒在地,真心感谢上帝让我身在此处。”

希特勒这番话,是真的感谢上帝,让他看到了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希望

过去这个希望根本不可能,但如今因为战争爆发,它是如此之近

其实当时也不光是希特勒,全德国都这样,大多数人都对战争狂热的发疯,少数冷静者或反战者被攻击成间谍或不爱国分子,很快这些人也就不敢再发声了

希特勒混在狂热的学生里高唱爱国歌曲《莱茵河战士》,学生们来到科尔斯广场的咖啡馆,咖啡馆前的一个小乐队在演奏,学生们要他们奏国歌,乐队照做了

可学生要求乐队不断的奏国歌,不能停,这乐队就烦了。

最后咖啡馆被夷为平地,乐队也被狠狠揍了顿,只因为他们不肯一直奏国歌。

战争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用最快的方式抹平阶级,不管你之前是什么阶级,战争一来,大家要么是手足兄弟,要么是阶级敌人

德皇向子民们挥手:我的手足兄弟们啊,来加入我们吧,加入到爱国的十字军吧

希特勒被狂热包围,他发疯一样喊着口号,喊的声嘶力竭,他喊到:

“德皇万岁!我们必须将德语民族组成一个帝国,一个民族,这样一个永远是最优秀的民族才能领导全人类的进步。”

可见希特勒当时就有了较清晰的种族主义思想

8月3日,法国对徳宣战,同一天希特勒亲笔写下请愿书,要求从军参战

这一天,希特勒24岁

之前希特勒曾被征召,但因为骨瘦如柴又被送了回去,现在他依然生活困苦,依然清瘦,但七八月天热了他画也好卖点,至少不饿肚子了

请愿书写出去后三天,居然真的收到了回信,希特勒在拆这封信时浑身发抖

信很简短,大意就是,你被接纳入伍了,现在你是一名志愿兵了

8月16日,希特勒到兵营报道,在报道处希特勒抑制不住的欣喜

他参加的是德国陆军,而不是让他厌恶的奥地利陆军

另外这个冬天,他不会再挨饿了

更重要的是,希特勒找到了他的人生目标

希特勒不怕死,他唯一害怕的是,战争会在他建功立业前就结束

1914年9月,当罗斯福在大搞民主党党内斗争时,希特勒开始在军营里受训,受训内容就是拼刺刀,射击等基础项目

受训一个多月后希特勒就要随军出征了,临走前他和裁缝店的房东夫妇告别

希特勒声泪俱下的拥抱房东,感谢他们这段时间的照顾,最后他说,如果自己战死了,请通知老家的妹妹

10月8日,部队出征日,全军官兵高声向德皇宣誓效忠,然后每个人领到了双倍军饷,中午吃了丰盛的烤猪肉和土豆沙拉

赶往前线的路程辛苦,每天至少步行11小时,滂沱大雨中依旧行军,晚上浑身湿漉漉的在马厩里睡觉,第二天一大早立刻出发

从10月8日一直走到20号,总算上了火车,火车上士兵们获得了休息,士气高昂,高昂到忘了自己的装备是多落后

这些新兵蛋子,训练不足,枪械落后,整个团都没一挺机枪,大家头上戴的不是钢盔,而是装饰用的油布帽子

1914年的战争,装备水平却和1813年的解放战争一样

(这里需要提一点,也许因为希特勒这个团都是志愿兵吧,志愿兵的装备水平不能和正规军相比)

20世纪冰与火:希特勒,踏上战场,勇敢异常;罗斯福,煽动内斗,党内立威

火车沿着莱茵河疾驰,巴伐利亚兵从未见过莱茵河,一个个扒着窗户看,晨光照上河面,反射进火车,大家又高唱《莱茵河战士》,气氛不像去参战,而像去参加晚会

终于在下火车后希特勒真正上了战场,他们营的任务是,去解救受困的友军

在森林里枪炮不断,树木被炸飞,子弹从不知道哪的树林射出,呼啸而过

但没有人害怕,谁也不害怕,所有人都在期待着冲锋的命令

命令一下,希特勒就冲出去,但爆炸让他匍匐在地,英国人密集的炮火让他冲不起来,一颗子弹打穿他的袖子,但他却没受伤

一直匍匐到火力小了,他们再冲锋,一冲锋火力又猛了,大家又都趴下,如此反复四五次,有人死了,有人被炸翻了,部队伤亡惨重

营救战打了三天,团长战死,副团长重伤,需要人冲出去找军医来救副团长

希特勒自告奋勇去,根据记述,希特勒顶着英军炮火冲出去找到军医,然后和军医两个人拖着副团长拖到急救站

打到11月10号,兵团战死4500人,剩下600多人,但没有任何后撤的命令,老团长战死,上面派了新团长来

新团长哈特刚来,不熟悉情况,希特勒和另一位志愿兵陪着新团长视察阵地

突然英军的机枪扫过来,希特勒一个飞身把团长扑进战壕,救了团长一命

回到营地后哈特团长激动的和希特勒握手,说一定要授予希特勒铁十字勋章

可是到了第二天下午,英军炮弹击中团长帐篷,哈特重伤

希特勒本来也在这帐篷里,可在三分钟前因为几个连长还没到,哈特就让希特勒去催连长快来开会

希特勒才出去没多久,帐篷就被炸了

虽然死了两个团长,但德军在这一仗打赢了,新来的团长开始立功受勋,之前要给希特勒铁十字勋章的团长被炸死了

最后评功时,给希特勒评了个二级勋章,可就算这样希特勒都高兴极了,同时希特勒因为作战勇敢,被提升为班长

希特勒已在前线作战,而我们的另一个主角罗斯福,同样在美利坚为他的人生作战。

冰与火的故事未完待续,我们下次继续

相关文章

财保研习社高端交流群

spot_img

热 门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