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系列第七期,希特勒与罗斯福的冰火系列会长期更新,且字数较大,希望可以将这两个影响世界人物的真实一面,和少见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没看过前几期的朋友可以去下面链接看:
上一期说到希特勒加入了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党,却是他在慕尼黑命运转折的开始。
在希特勒亲自上街刷广告,亲自上台演讲的努力下,这一晚德国工人党一口气加了100个粉丝。
这和以前一次加三五个,已经是巨大进步了。
跟着希特勒觉得,入党要有仪式感,我们是党,不是什么阿猫阿狗的组织,首先就必须要有党员证。
于是在得到工人党三天王的同意后,希特勒去印了党员证。
党员证的1-500号人物,全都不存在,全是“阴兵”,真正的第一号人物,创党者铁路工人“安东·德莱克斯勒”,他的党员证是501。
中天王,恩斯特·罗姆,党员证是502。
而希特勒的党员证编号,是555,因为希特勒是第55个加入工人党的。
故意把党员证编号夸大,就是想让大家觉得我们不是个小党,好歹也有五六百人。(实际远没有。)
另外此时在慕尼黑的德国工人党,虽然人不多,但五脏俱全。
中天王,恩斯特·罗姆,是党的枪杆子,在慕尼黑握有军队实权,这保证了工人党在到处行动时,没人敢惹,就算有人来惹,罗姆也能出动军队摆平。
罗姆是个一脸横兹肉的同性恋,在一战时立有战功,和同样获得过铁十字勋章的希特勒,初期关系非常好。
罗姆相信“铁拳政治”,希特勒也相信。
因为罗姆是军官,很多人看到他都毕恭毕敬的称呼他为“上尉”。
但是罗姆和希特勒熟了后,就和希特勒称兄道弟,臭味相同,坚持希特勒别再叫他“尊称”,而是直接用“你”来称呼自己
一来二去,军队和警察里的其他军官和士兵,都觉得希特勒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居然从不使用尊称。
另外党内下天王“狄特里希·埃卡特”(左),是希特勒导师,主抓意识形态工作.
这位无耻的“浪漫文人”,搞的意识形态就是反犹反共,希特勒在大演讲上提出的“党纲二十五条”,就是受到“埃卡特”的思想灌输。
导师“埃卡特”送给了穷鬼希特勒一件体面的大衣,还纠正希特勒那乡下口音和语法,不能在慕尼黑这种大城市用。
跟着带希特勒去城里的高级饭馆,介绍他给一群上流社会认识。
这群“上流人士”有权有钱,但对德国现况极度不满,他们一直在暗中资助着,可能改变德国现况的力量。
导师“埃卡特”,无疑是希特勒这个贫穷退伍军人的伯乐,他带希特勒完全走进了社会的另一个层面。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希特勒才真正有了“有效社交”。
如果没有这些“有效社交”,靠希特勒自己这么个穷退伍军人,工作是去啤酒馆抓共产党特务,又怎么可能成为最终控制德意志帝国的“元首”呢?
而当希特勒开始卖力为工人党宣传,拉人头入党,开始周末进行“有效社交”的时候。
一个天大的机会落到了希特勒头上,就跟撞大运一样,看希特勒敢不敢接了。
怎么回事呢?
我们前几期说过,德国一战战败后国内多地爆发了“共产革命”,红旗从柏林插到慕尼黑,慕尼黑甚至建立了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巴伐利亚共和国”。
可好景不长,德国内部的反共人士和一大批一战退伍老兵,组成了“自由兵团”,自由兵团能征善战,先解决了柏林的共产主义危机,再南下摧毁了刚建立的“巴伐利亚共和国”。
随后德国的“共产人士”就被迫转入地下。
而老话说得好,“兔死狗烹”,红色势力被打击后,自由军团就成了“魏玛共和国”的眼中钉肉中刺,毕竟这么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对现政权一定是威胁。
加上《凡尔赛和约》签署后,规定德国军队只能有十万人,于是魏玛共和国开始大规模遣散“自由军团”。
这一遣散,直接造成军人哗变,军官政变。
身在柏林的国防军司令,吕特威兹将军要求立刻停止裁军,不然后果自负。
但魏玛政府的马鞍匠总统坚持裁军,双方交涉破裂,隔天62岁的吕特威兹下令,驻扎在柏林附近的埃尔哈特旅,目标柏林,进军。
魏玛政府的国防部长急电陆军司令“塞克特”,马上派兵来保卫首都。
可陆军司令则回答说,“德国人不打德国人,国防军不打国防军”。
没有援兵的柏林随即失守,政府仓皇逃到斯图加特避难。
政变成功,政府仓皇逃亡的消息传遍德国,人在慕尼黑的希特勒和他的导师“埃卡特”,在得知消息后,兴奋异常。
真可谓是天赐良机。
德国工人党本就要推翻现政府,搞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德国,此时魏玛政府一夜崩溃,正好给了工人党崛起的机会。
工人党内三天王外加希特勒等人一合计,想搞一个南北呼应,北面柏林政变,那南面慕尼黑也可以政变夺权。
工人党的中天王握有慕尼黑兵权,可以参与政变。
但这事必须见面详谈方能成事,于是乎只有100多名党员的工人党,就决定派出希特勒和他的导师,两个人一起亲赴柏林,去商讨南北革命相呼应的事。
中天王罗姆,从军队里找来一架运动教练机,还给他配备了一位一战英雄飞行员。
不过起飞这天气象状况恶劣,虽然飞行员技术很好,但也折腾了希特勒半条命,从一上天他就开始吐,一直吐到下飞机。
飞机停在柏林时,希特勒脸色惨白,骂了一阵娘后沾上假胡子乔装进入柏林。
希特勒在慕尼黑的时候,觉得政变很成功,毕竟一枪没开,政变就成了。
可凡是还是要亲眼看看,当他来到柏林后才惊觉,这哪是什么“政变很成功”,这政变简直大失败!
虽然军政府搞起了傀儡政府和傀儡总理,但丝毫不得民心,整个柏林都弥漫着一股反政变,反军方的激昂情绪。
很快,逃到斯图加特的魏玛政府,号召全国总罢工来对付这场政变。
这一号召,柏林积极响应,全城工人都上街了,整个城市断水断电,商店关门,工厂停摆,垃圾遍地。
不久后罢工蔓延全国,并且再次助长了共产分子的气焰,3月20日,5万名工人组成的“红军”迅速占领了鲁尔。
同一天德国共产党发表宣言称:“红旗必将飘扬德国,德国必须成为苏维埃国家,与苏俄联合,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胜利的模板。”
眼看着状况越发失控,比起裁军,官老爷们更害怕共产党。
而且国防军也忌惮共产党,终于国防军正式出手,进军柏林要消灭叛军。
叛军内部的士兵,本来的诉求就不是政变夺权,他们的诉求很简单,就是不裁军。
如今眼看红旗要插上德国了,国家要内战了,自己也要被打成“反贼和罪人”了,首都的叛军一枪不开,纷纷倒戈投降。
发起政变的吕特维兹将军,眼看大势已去,连夜坐飞机逃去了瑞典,那一批批政变的军队,则直接被国防部收编。
“叛军”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而是直接被派去鲁尔地区,要他们将功折罪,去攻打刚占领那里的“工人红军”。
整个过程,俨然就像一场闹剧,为了防止裁军而政变,政变后国家动荡,共产党再崛起。
夺回柏林后,昨天的“反叛军”摇身一变,又变成国防军,去镇压德共的红军了。
但希特勒觉得不能白来这一趟啊,于是他和北德国的民族主义分子取得联系,去参加他们的俱乐部演讲,主要是想看看,反犹太运动,有没有扩及到全德国的可能性。
但此时的希特勒还是小党的小卒一名,在北德国基本没有影响力。
谁是希特勒?听都没听过。
最后希特勒郁郁寡欢的再次乘坐呕吐的不行的飞机,回到慕尼黑,一下飞机,他就被告知军队解散了,他现在又成一个无业游民了。
之前希特勒任职的特务组织,是挂职在军方下面的,而今大裁军开始,希特勒就被裁了。
一脸阴霾的希特勒排队领了50马克的退伍费,拿了一件旧大衣,旧裤子,旧帽子,几双袜子和鞋子,灰溜溜的离开。
他去伊萨尔河边租了个小房子,彻底与这个政府切割干净,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他的人生自此也只有一个任务了:
壮大,德国工人党。
1920年4月1日,希特勒将一份建议送交党的三天王,这份建议很快获得通过
在这份建议里,德国工人党,正式改名叫“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也就是我们简称的纳粹党。
纳粹党,三大反对:
一反,马克思主义。
二反,犹太主义。
三反,民主主义。
(其中“第三反”一开始不敢明说,到希特勒掌权壮大后,才慢慢表现出来,最开始纳粹党的旗号就是“两反”)
另外纳粹党的纲领25条,之前讲过,是一个大锅烩,什么都有,打着维护工人,农民,和下层中产积极的旗号,外加反犹反共的仇恨宣传,来拉拢支持者。
比如:要取消工作所得外的一切收入。
要取消地租和炒地皮。
要对卖国者和投机分子,处以死刑。
要把大百货公司收归国有,再把里面的店铺廉价租给小商人。
要把托拉斯(垄断企业)收归国有。
要把所有犹太人,开除国籍。
反正就是下层民众爱听什么,纳粹党就主张什么,至于能不能做到,那就不管了,反正先这么嚷嚷着,多吸引点关注,多吸引点人入党,才是重点。
希特勒开始发了疯似的宣传和演讲,地点遍及慕尼黑所有的上流和下流酒馆,而演讲的核心都大同小异,煽动反犹。
他模仿当时共产党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喊出了“全世界反犹者联合起来”。
欧洲人民必须被解放。
彻底解决犹太人问题,把犹太人从社会中清理出去。
然而好笑的是,希特勒的房东也是犹太人,而且和他关系还不错,在《我的奋斗》里希特勒写道:
“他(房东)常和我在门口碰面,可他从没让我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他就是他。”
希特勒努力在慕尼黑成为一个人尽皆知的大V,连《慕尼黑邮报》都给他一个小角落报道了,报纸上写着:
“这个叫阿道夫.希特勒的家伙,活像个小丑,他的演说就像杂耍一样手舞足蹈,眉飞色舞。”
但是随着大V希特勒的影响力慢慢扩大,不久后《慕尼黑邮报》又在同样位置报道:
“你们应该相信,如果这位先生(希特勒)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本事的话,那就是他在煽动暴民,愚民的能力上,是独树一帜的。”
希特勒的演讲确实有本事。
如果翻阅希特勒一生的大量演讲的话,这个魔头对于犹太人的情绪,基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恐惧。
第二阶段:仇恨。
第三阶段:灭绝。
事业刚起步的希特勒,在演讲中透露的都是对犹太人的恐惧,他知道犹太人非常强大, 他知道德国受犹太人迫害已久。
翻开那时期的演讲提纲,一篇篇都是在表现,希特勒是多么恐惧犹太人,我们来挑几段那时期的演讲看看。
希特勒演讲道:
犹太人已经在俄国成功了,俄国苏维埃革命后掌权的全是犹太人,他们已经把俄国变成了停尸房,而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德国。
(这里希特勒讲的是十月革命后苏共掌权,苏共第一届委员中,包括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加里宁、捷尔任斯基、托洛茨基、卡冈诺维奇等人,全是犹太人,犹太委员占到了苏共委员会的三分之二,而当时犹太人口才占苏俄总人口的1%)
(一直到斯大林上台,才对党内犹太高层进行了清洗。)
(此处希特勒说的就是这种恐惧,恐惧德国像苏俄一样,被犹太高官控制。)
演讲接下去说:
嗜血的犹太人,想以我们的血喂饱自己,斩断我们民族的自强神经。
犹太人是可怕的独裁者,这是独裁者与德国自由之间的战斗,不!不对,这是犹太人与伟大日耳曼人的战斗,还有谁听不明白的?
饥饿,是全世界最可怕的武器,犹太人通过操作金融市场,引发通货膨胀,让我们每个人都买不起食物,然后他们再煽动我们进行革命,革命成功后他们就身居高位,而我们则世世代代当他们的奴隶。
当不成奴隶的,就灭绝,犹太人正用“饥饿武器”,灭绝我们。
可以看到,这时期的希特勒,演讲里全是对犹太人的畏惧和恐惧。
犹太人是魔,已经灭绝了俄国,正要灭绝德国,还要通过革命,灭绝全世界其他种族。
犹太人掌握着金融武器,进而掌握饥饿武器,要让日耳曼人世世代代为奴。
总之怎么可怕怎么说,并且这套说辞在当时德国糟糕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非常有市场。
靠着这套说辞,大V希特勒的粉丝,呈爆炸性增长。
希特勒已经成功在慕尼黑,掀起了众多底层百姓,对犹太人的恐惧,那么下一步是什么呢?
当你向粉丝传播了焦虑,恐惧之后:
那么下一步,就是兜售“希望”了
希特勒在传播焦虑和恐惧后,就必须再展现出“我们”(纳粹党)是有办法对抗这股恐惧的。
那么怎么对抗呢?就有一个很直接的办法。
那就是,仪式感。
这也是为什么纳粹党的徽章和旗帜这么醒目,这么像宗教符号。
这也是为什么,纳粹党行动时总是穿着整齐划一,带有极强的规则感和仪式感。
希特勒将这种看起来很有“仪式感”的东西,看的非常重要,他认为仪式感可以创造集体价值,鼓舞激励平民大众加入他们的队伍。
本来愤怒但怯懦的你,看到这阵仗这仪式感,就会激动的想要投身革命事业了。
这是魔头希特勒对于人性的洞悉。
你也可以这样理解,更方便:希特勒想把纳粹党弄成圣战士,去消灭魔鬼“犹太人”。
我们现在说纳粹党是魔鬼,但在当时的德国,纳粹党是“圣战士”,是去杀死魔鬼(犹太人)的。
一边传播焦虑和恐惧,一边兜售极具仪式感的“希望”,纳粹党的成功,不是偶然。
随着大V希特勒影响力越来越大,倾慕者越来越多,难免的就会“功高震主”。
毕竟他只是纳粹党第55号党员,他头上还有三天王,还有其他老党员,可希特勒现在越做越大,颇有点目中无人了。
于是纳粹党高层,就想着除掉刚火起来的大V,希特勒。
1921年盛夏,希特勒去德国北部,跟之前有过交情的北部民族主义分子联系,他还是希望可以南北同时起义,发动革命,推翻愚蠢不堪的魏玛共和国,重建德意志帝国。
就在希特勒离开慕尼黑的时候,纳粹党高层居然和南部德国的另一个激进党派“德国社会党”结成联盟。
德国社会党,也是著名的反犹政党,和反犹先锋希特勒属于大V同行,两个党处于内卷竞争,看谁更反犹。
可这回,为了拿掉希特勒,纳粹党高层主动和社会党达成联盟,一旦这两个党合并,那希特勒的话语权和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要搞掉希特勒的党创始人“安东·德莱克斯勒”
听闻要搞党内政变的希特勒,也顾不得晕机了,火速从北部飞回慕尼黑,要去挫败党内那群混蛋的阴谋
此时希特勒的身后站着两个人,一个是枪杆子,同性恋上尉,也是纳粹党中天王的“罗姆”。
一个是笔杆子,也是纳粹党意识形态的缔造者,希特勒唯一的导师,下天王“埃卡特”。
而希特勒要面对的,是以创党领袖“上天王”为首的一票党部高级委员会成员。
高级委员会认为,希特勒太过独断专行,应该服从党组织的集体安排,而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为了打击希特勒,高级委员会还在党内罗列希特勒的罪状,做成小册子,在党员中分发。
小册子攻击希特勒是个“奸雄”,谎话连篇,歪曲事实,欺骗党员和群众,要把党领上另一条路。
而希特勒一回到慕尼黑,动作也很迅速,二话不说直接递交退党申请。
你们不是不喜欢我吗?那我就走,你们也就别烦了。
一听希特勒要退党,高级委员会的一大半委员都慌了,因为大家都知道,纳粹党能发展起来,开始有起色了,全靠希特勒。
希特勒是出色的组织家和宣传家,是慕尼黑冉冉升起的新大V,党内大部分新进党员,都是希特勒拉来的,党内活动经费,也大部分是希特勒募集的。
另外枪杆子罗姆上尉,也在支持希特勒。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希特勒一走,那纳粹党一定垮。
纳粹党一垮,那现在这群坐在高级委员会位置上的“老党员”,也就无利可图了。
原本这场政变,就不是要赶希特勒走,而是要收权希特勒,约束希特勒,让希特勒在党领导下,乖乖听话,为党服务。
可希特勒不管这些,早就看穿了这群无能家伙们的花招,直接上了一封退党申请,把高级委员会整不会了。
高级委员会一琢磨,有希特勒我们能继续壮大,跟着吃香的喝辣的。
希特勒一走,那这党也发展不起来。
希特勒也摸透了这帮人的心理,他要退党是假,要挟是真。
在退党申请递交后不久,他就和多位委员会成员接触,晓以利害,软硬兼施,拉拢了一票原本不满他的人。
最后也逼的党的上天王,创党者“德莱克斯勒”承认,罗列希特勒罪状的小册子,是诽谤和诬告。
1921年6月和7月,纳粹党召开了两次特别会议,在这两次会议上,高级委员会再次向希特勒妥协。
第一次,他们答应希特勒要求,修改纳粹党党章,直接撤销了碍事的高级委员会。
第二次,他们答应希特勒的要求,将党的权力全权交给希特勒,党章内明白确立了“领袖原则”。
也就是,希特勒在纳粹党内的绝对独裁权力。
这份党章,最早是纳粹党的,然后成为了第三帝国的“国法”。
创始人铁路工人“德莱克斯勒”,就挂个纳粹党“名誉主席”的虚衔,退出领导班子。
希特勒正式掌权纳粹党后,大刀阔斧的对党进行“改革”,排除异己,以确保手底下都是听话的乖宝宝,权力真正掌握在他一人手上。
他拆了原先创党人“德莱克斯勒”的办公室,那是一间藏在小酒店后面的阴暗潮湿的办公室,希特勒形容那鬼地方像个“停尸间”。
希特勒买了科尼斯街的明亮宽敞的大办公室,又添购了打字机,保险箱,文件柜,电话,还请了两个专职秘书。
随后,希特勒又豪掷6万马克,买下慕尼黑的《人民观察家报》,开始三天出版一次,专发反犹自强的煽动新闻。
希特勒很明白“对下煽动,对上拉拢”的道理。
在不少影视作品中,希特勒好像都是个高冷,不爱讲话,一讲话就发神经的人。
但现实中,希特勒并不是个高冷的人,除了演讲时,他大多数时候都精神正常,且善于交际。
希特勒是典型的“社交牛逼症”。
道理很简单,如果希特勒私底下是个讨厌的高傲的人,那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捐钱给他呢?
你会捐钱给一个你讨厌的人吗?
希特勒当上党领袖后,结交了更多上流朋友。
德国著名的大钢琴商的老婆,“海伦.贝希施坦”太太,就是希特勒的好朋友,今天的德国贝希斯坦钢琴,依旧很有名,可有谁知道,当年他是纳粹党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呢?
贝希斯坦太太,时常邀请希特勒来家里参加上流晚会,让他结识了更多世界各地的有钱人,资本家。
比如塞德利茨太太,是欧洲著名造纸厂的股东,和希特勒谈笑风生。
比如美国人恩斯特,哈佛高材生,是慕尼黑艺术鉴赏公司老板。(美国人很关键,因为后来德国通货膨胀严重,货币不值钱,美元成了绝对的硬通货。)
而也通过这层关系,希特勒能搞到美元,这让纳粹党在动荡萧条的日子里,不至于倒下。
此刻的希特勒,有权了,有钱了,而且也是慕尼黑地区著名的民族主义大V。
但希特勒不会满足于此,他经常在办公室踱来踱去,显得很焦虑,还不断向自己的保镖(本来是个杀牛的屠夫)喃喃道:
革命,革命,革命!
他的下一个目标是,颠覆现政权,魏玛共和国
那怎么颠覆呢?老三套,游行、暴动、暗杀。
希特勒是非常支持:拳头是硬道理的,只有通过暴力夺权,才能成功。
而且在全德国发动暴力夺权的土壤,似乎越来越成熟。
1921年的冬天,德国人的日子很不好过,因为饥饿,全境抢粮事件此起彼伏,
位于巴黎的“胜利国军事委员会”,又不断向德国要巨额赔款,几个月就需支付1340万金马克。
底层穷人的生活苦不堪言,就连中产阶级也是饥一顿饿一顿的。
1922年2月,群情激愤的德国主要党派,准备在科西广场,举办跨党派的联合抗议示威。
可是就在抗议大会召开前一个月,因为害怕德国共产党趁机分裂和拉拢各党派,活动被紧急取消。
这种跨党派的联合大会,本来是演讲天才希特勒,煽动和增加名声的大好机会,如今被取消了,他当然愤怒不已。
于是希特勒决定,纳粹党自己出钱,包下皇家马戏场,自办集会,邀请各党派都来参加。
(为什么是在马戏场里呢?因为便宜,空间也够大,能容纳6000人,而且马戏场老板是希特勒铁粉。)
这些天都雨雪交加,但希特勒还是要求包了十辆卡车,在卡车上张灯结彩,挂起醒目的红黑万字旗。
跟着卡车就绕着城市一圈圈跑,卡车上的纳粹党员就一边高喊口号,一边撒传单。
这是慕尼黑街头第一次出现醒目的宣传卡车。
晚上八点,党希特勒走进皇家马戏场时,6000个座位座无虚席,场外还有排队等着进来的人龙。
面对眼前黑压压的听众,希特勒欣喜若狂,他这次的演讲主题是:“未来与灭亡”。
当然演讲的东西还是“反犹恐犹”的老一套,但动不动就爆发出的掌声,经常打断他的演讲,演讲中途,会场内齐声高唱民族主义歌曲《属于德意志的土地》。
很多人热泪盈眶,激愤高歌,几千人的情绪如洪水般喷出马戏场。
希特勒在抬上呆呆站了整整20分钟,他陶醉于此情此景,更日渐确立了,自己是南部德国,第一民族主义大V的地位。
与此同时在全德国,民族主义分子的暗杀行动越来越猖狂。
5月4日,魏玛政府首任总理,被刺杀,未遂。
6月8日,魏玛政府外交部长,瓦尔特·拉特瑙(犹太人),被刺杀身亡。
8月6日,财政部长,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被暗杀、
针对魏玛共和国大小官员的暴力和暗杀行动,不断发生,
这里必须要提一句,虽然暴力和暗杀等极右翼运动不断发生,但1920年后也绝不是全国的社会主流。
那时的大多数德国人是反对极右翼政党,反对暴力和暗杀的,所以当政府官员被暗杀后,德国各地都爆发大规模抗议极右翼的示威。
光柏林一地,参加反极右抗议的人数,就高达40万。
希特勒在慕尼黑搞那些极右翼宣传时,也经常遭到普通百姓的嘲笑,愤怒,和驱赶。
极右翼,在德国不是主流。
(但政治,从来比的不是谁人多,
而是时常会发生掌握了暴力机器的一小撮人,控制着大多数人的想法。)
但那是后话,极右翼在德国的暴力暗杀行动,逼得魏玛政府颁布了一项新法律,《共和国保护法》,要通过立法来打击猖狂的极右翼运动。
而这,也为后来著名的“啤酒馆政变”的失败,埋下伏笔。
关于著名的啤酒馆政变,以及希特勒下狱坐牢的内容,我们下期再说。
没看过前几期的朋友可以去下面链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