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9月 22, 2023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作者丨阿树

编辑丨乔治

近几年来,长三角的产业及经济社会活动就像处在“一个链”或“一条船”上。

同一个产业,很可能融资在上海,研发在苏州,营销在杭州,生产在安徽,上下游高速运转。

直到这两个月,疫情反扑“火车头”上海,牢不可破的一体化循环被迫减速,中国最强的“经济增长极”来到新的十字路口。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疫情之下的上海

尤其随着苏州、宁波、杭州等地市不同程度、纷纷“中招”,安徽芜湖在仅有一例确诊的情况下全面封控,江浙等地在上海交界处设置瞭望塔、360度严防死守、举报上海来人奖200元的情况……

不经意间,一体化的长三角出现了微妙转向。

这样的趋势转向,从产业链的离散,就能窥知一二。

01

停摆与未雨绸缪

长三角的产业链中断,首先反映在占比仅次于房地产的汽车产业上。

原本,长三角的汽车工业链条周而复始,高速周转。

每天有大量装载着塑料、金属、尼龙、芯片、螺丝等原材料的集装箱,从密密麻麻、桥吊层峦叠嶂的上海港卸货,通过长三角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运输到江浙沪各大工厂,再经由各汽车厂组装、加工、制造成整车,供应给全国。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去年10月的上海港

直到3月,这一套循环被逐渐打破。受疫情封控影响,上海一度停摆,导致整个长三角产业链,都不同程度蒙上了一层阴影。

要知道,供应链布局,历来就遵循“就近采购”原则,车企上下游一般集群而栖。光是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就分布着2万家大大小小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一旦供应链中断,整车制造无疑陷入困局。

就像这些天我们所看到的,4月初,蔚来宣布停产。

紧接着,特斯拉上海工厂,面临了2019年底生产以来最长的一次停工,直到19号才正式闭环复工。据路透社统计,基于内部产量计划的计算,特斯拉这波将导致产量损失超过5万台。

市场数据也在表明,3月已有多家车企产量出现大幅下滑。乘联会数据显示,一汽红旗3月产量同比下滑73%,一汽-大众下滑45.8%,上汽通用下滑31.3%,北京奔驰下滑30.7%,华晨宝马下滑51%,上汽大通同比下滑34%……

紧接着的,是各家车企一再延后新车发布时间,上海车展的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摇身一变成了当地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去年展出了1310辆整车的室内展馆,如今陆续被改造成可容纳50000张病床的隔离病房。

于是前些天,车企大佬李斌、何小鹏等人都忍不住出来诉苦了。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与此同时,为了对冲单一封控风险、更靠近销售端,不少智能汽车,纷纷推进建立第二、第三工厂。

像是蔚来合肥第二工厂,小鹏广州第二工厂、武汉第三工厂,理想北京第二工厂、重庆第三工厂,哪吒宜春第二工厂、南宁第三工厂,都在规划、投建过程中。比亚迪则在深圳、惠州、西安、青海、贵阳、重庆、长沙、蚌埠、济南9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在襄阳规划了第十工厂……

这种未雨绸缪、摊薄风险的举措,熟练地让人心疼。

受波及不只是汽车行业。

此前,华为智能汽车BU CEO余承东公开表示:

上海如果不能复工复产,5月之后,停产范围将扩大至“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公司。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余承东所发动态,图源网络

余总这话不假。除了汽车供应链,长三角还是中国最重要的半导体产业中心。

光是上海一座城市,就汇聚了超700家重点企业落户,去年芯片的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占据了全国的25%。

 

一批位于上海的龙头芯片企业,这些年还将“触角”伸向了南京、无锡、绍兴、宁波、嘉兴、合肥等城市,产业上下游协作已久。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一下子,疫情反扑,让本就缺硅、供应紧张的半导体行业雪上加霜。

若想恢复到3月前的生产状态,这些中国芯片版图的长三角城市,都需要继续在稳经济和抓防疫的掣肘中,勇于出招回旋。

除此之外,其他产业也受到了暴击。

位于江苏昆山的笔电工厂,预计笔记本代工厂二季度受封控影响而减少出货140万-150万台;

覆盖长三角多地的手机面板也在减少供应,据统计,二季度预计要损失500万片的出货量。

更让人隐忧的一点是,大变局下,西方买家调整了外贸下单策略,变得更精明。

它们开始以定金方式向中国或东南亚多个生产者同时下单,谁能最先交货就能获得尾款,而被撕单的,就包括备受疫情困扰的长三角企业。

要知道,欧美等国一直试图重建全球供应链,摆脱对“世界工厂”中国的依赖,但供应链调整并非一蹴而就。

这次疫情,再次给了西方一轮契机,去年大量回流国内的纺织、服装、电子等产品订单,经此一役,不得不再次面临订单外流的新形势。

据不少身边业内人士表示,5月后的订单,大都分给了东南亚。

其中,越南木制家具、纺织品订单已经排到3季度,甚至有企业排到了2022年9月;印度苹果工厂也传出扩张动作,拟增聘一倍的人力。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越通社报道截图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有些订单一旦离开,可能很难再回来。

这意味着,倘若上海疫情尚未出现拐点,其对长三角供应链运转和中国经济的影响,恐怕难以估量。

02

一个又一个“朋友圈”

后疫情时代,世界一步步走向撕裂。

金融体系、大宗商品市场、供应链体系这三大全球化基石,都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挑战,“逆全球化”浪潮酝酿已久。

把视野拉回国内来看,这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本身也具备幅员辽阔、规模市场、人民币国际化、海运高铁等多方面优势。

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系列城市群内部“拆墙”的举措,就像全球化趋势在国内的“变体”。

长三角就是一大典型案例。

自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这个中国经济最强的城市群乘着东风,加速“破壁”,愈发聚合得像一个省。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例如,长三角在打通省际市域间的断头路、扩建高铁城际网络层面不遗余力,江浙沪多次开展市场监管联合执法,多地跨省医保转移接续实现“一网通办”,备受瞩目的“大虹桥”建设主体,也从上海一家变成三省一市共建……

就连长三角各地方城市的“一把手”们,都经常去相邻城市“串门”。

他们带队外出,除了常规的学习考察和招商引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建立各种“朋友圈”。

其中最吸睛的,要属G60走廊的设立。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在G60科创“朋友圈”里,一系列跨省分工、协同创新的联盟陆续成立,横跨三省一市的城市联盟、产业联盟、园区联盟、企业家联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为的,就是破局产业雷同、低质竞争的“内斗”局势,打破“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

值得玩味的是,这些“朋友圈”不再拘泥于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就近辐射,而是远距离、跨省的跳棋式合作。

这背后,是因为步入后城市化时代,两座城市的关系不只看地理位置的远近,而更看重产业结构能否相近或互补。

毕竟,长三角玩起“内循环”来,有天然的优势,其区域格局、城市梯队是全中国最合理的——

东部上海坐镇中心,江浙张开两翼,安徽成为腹地。

细数下来,还有杭州、苏州、南京、宁波、合肥、无锡、南通等诸多强二线城市和众多小而强的腰部城市,有利于产业的分工互补。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于是在政策的指挥大棒下,透过城市“圈群效应”,长三角悄然步入“美美与共”的新态势。

期间,企业也在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探索灵活布局。

例如,阿里集团总部虽然在杭州,但以支付宝为代表的子公司蚂蚁集团,则主要落在国际金融中心上海;2019年7月,长三角还传出江苏最大民企恒力集团计划将部分职能迁往杭州的消息,即便之后恒力方面予以澄清,也多少能看出恒力公司试图“伸出触角”,在长三角全方位布局、博弈的心思。

最近一次,则是曝出 “曹操出行”总部从杭州搬到苏州的消息。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说起来,这家出行公司的母公司吉利集团,最早也在台州发家,只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将总部搬到了省会杭州,而旗下最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务,则一直布局在制造产业链更完善的宁波。

因此,种种迹象表明,长三角一直在试图破局产业同构、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的难题,不断释放创新,提高各地之间的产业协作。

直到疫情反扑,形势出现了微妙变化。

摆在长三角眼前的课题,变成了如何在撕裂中“再生”。

03

协同重启,能夺回失去的时间吗?

时至今日,摆在长三角眼前的,不仅仅是“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成果”。

即便是“最小代价”,也关乎千万人的生计。

庆幸的是,最近长三角陆续传出乐观的消息。

一方面,上海正逐步、分批、有序开放社会面人员流动和生产生活,两个远郊区金山、崇明,目前也达到了社会面清零目标——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征兆。

另一方面,高层在18号出席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指出,要求努力实现“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

同一天,上海首批666家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白名单”对外披露。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出台

一周过去,这666家重点企业已有70%实现了复工复产,其中上汽、特斯拉等整车企业连续实现整车下线,相关零部件配套企业也陆续复工;集成电路、化工骨干企业产能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为保障复工复产的进度,上海官方更进一步,在4月21日公开表示:三省一市正抓紧试行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和异地配套供应企业“白名单池”制度。

那么,长三角能否夺回失去的时间,改变产业链中断的局面?

依目前的形势来看,并不好说。

即便目前一些主要地市陆续恢复开通了高速公路,长三角地区的跨区运力依然艰难。这背后,有错综复杂的多方面原因。

其一,防疫至上已经成了悬在不少地市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即便“正在解决”,即便推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或者手持通行证,在防疫压力下,也很难要求各个地方立即尊重且执行一个标准。

打通交通运输关键堵点需要时间落地。此前严防严守的政策,很可能会分阶段、分节点、视情况逐步放开。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其二,受前期封闭、设卡甚至劝返影响,汽运费用水涨船高。

根据一财对安亭某跨国汽车供应链企业的采访,上海疫情封控至今,实付运价已经是原本合同价的10-15倍,有些地方甚至20倍以上,每天仍在几千几千地涨。

如此一来,哪怕成功突破封锁,也往往耗时长、成本大,前提还得是有那么多司机人力继续坚守。

这也是为什么,这段时间还出现了一些曲线送货的举措,“铁水”运输应运而生。

比如,SK 海力士企业的解决方案就是先从上海船运至连云港,再陆运至无锡进行清关;

有的家具企业则选择陆改水、陆改铁,先让长三角物流可到江苏太仓港,再到上海洋山港,最后转陆运,联动接卸,避开公路设防。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我国沿海港口地图

这些举措,让人想起上海封控时期的段子:

问:一个上海人如何从浦西到浦东?

答:你可以先到虹桥机场,买80块特价机票飞白云,再从白云飞浦东。

段子即人生,魔幻又现实。

难怪有网友说,相比缺乏运力的工业运输和果蔬运输,连花清瘟等药业运输如此顺畅,实在值得细品。

一体化的长三角,撕裂中再生

无论如何,真心希望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能早日迎来迟到的“春天”。

若继续眼睁睁看着层层加码的防疫操作甚嚣尘上,解除封控的时间无明确标准,有城市出现一例阳性便全员核酸……

那么短时间内,那个强劲活跃的增长极,那个一体化的长三角,必然会继续竖起“高墙”,走向撕裂。

一切,就像暗流涌动的“逆全球化”一样,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相关文章

财保研习社高端交流群

spot_img

热 门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