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救市终于开始了!
从三月份开始,中国经济基本面堪称压力重重。
刚刚公布的一季度GDP是4.8,全年的目标是5.5。
这预示着要达到全年的增长目标,任务还非常艰巨。
更重要的是,三月份的俄乌战争和疫情大爆发之后,三月经济数据集体转向下行。
三月份,与经济活力息息相关的PMI指数只有49.5%,低于临界值。
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投资出口消费,全部在下行。
只有基建投资不离不弃,支撑着经济发展。
所以,在大型银行和国际机构在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出台之后,基本下调了它们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周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从先前的4.8%下调到4.4%。
所以,在过去的两周时间内,有几个重要的政策接连出台:
4月10日,发布统一大市场;
4月19日,刘鹤发言,要实现“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
4月26日,中央财经会议,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天后,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策层终于决定了经济全面救市。
2
政治局会议原文:
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
俄乌战争走势越来越不明晰,从最初的闪电战逐渐演变为了持久战;美国加息缩表已经造成负反馈;日本汇率暴跌,带领了整个东亚经济体汇率的集体波动。
这些都会影响到大宗商品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和中国出口的极度不稳定。
出口的不稳定,国内消费也无法支撑起来,三月份社零更是迎来2020年8月份以来唯一的负增长。
在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分类中,房地产被打残,工业投资也不景气,所以只能大力上马新基建。
经济形势非常不容乐观。
但5.5的经济增长目标,2022年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三稳态势,是不可能动摇的。
所以,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已下一步经济政策的走向,基本是大转型。我们梳理了一下,大概有下面这些重点内容。
3
政治局会议原文:
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很明显,这里的需求,并不是指居民消费,而是政府消费。
在经济衰退时,就会陷入民间资产负债表缩表周期,典型表现是老百姓不花钱,而是将钱存了起来,或者拿钱去还贷款。
换句话就是较少债务、多储蓄,以应对疫情和经济不景气之下的可能性危机,这是人性中本能的危机意识。
这个时候,消费是没有办法通过刺激进行改变的。
在出口和消费都不振的情况下,只能靠投资。
也就是政府性消费就必须补上来,也就是基建。
4月26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上,已经明确今年的基建投资方向是: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陷入危机时,罗斯福新政是最好的良药,这一定律永不过时。
而基建投资被称为经济的万能良药,不仅能稳定经济,更重要的是,能稳定和扩大就业,进而促进消费增长。
4
政治局会议原文:
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定和扩大就业,组织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保障城市核心功能运转,稳控安全生产形势,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经济和就业是正相关的,越是经济不景气,就业形势就会越严峻。
就业的主要群体有两种:大学生和农民工。
大学生的就业去年此前一直有三大大户:互联网、房地产、教培。
但是在去年七月的推翻三座大山整治中,三个行业全部被打残了。
大厂全部在裁员、教培大裁员转型、房企大裁员自救。
但是今年将迎来史上最大的大学生就业潮,1100万大学生要进入社会谋求就业岗位。
而大厂基本已经停止校招了,教培和房企更是艰难。
在三月份,就业形势受疫情和经济影响,更是远远低于以往。
基本和2020年疫情刚刚爆发,全国封停的时候持平,形势堪忧。
经济形势这么差,但是经济发展指标依然定在5.5,就是以为中国的GDP统计是生产型GDP,是和就业绑在一起的。
每减弱一个点,等于失去了多少就业岗位,等于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
所以,最终今年的就业还是要靠互联网大厂带动同城配送、共享经济、大学生就业,基建带动的民工就业等等支撑起来。
5
政治局会议原文:
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去年七月份开始的推翻三座大山,今天看来,是过于激进的。
一直以来,互联网平台经济,都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
但是在从去年大力整治平台经济之后,整个互联网圈都陷入了负增长情绪之中。
此前半年,互联网一直在大裁员。
并且严重打击了互联网企业的实验精神和创新精神。
而现在大厂都在收缩边界,金十数据的表格更是震撼了多少人。
现在大厂终于可以缓一口气了。
6
政治局会议原文:
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现在是最慌乱的时刻。
政策层面一直在宽松,刘德科统计后发现,这次会议对于房地产的宽松度,仅次于 2015 年末的那一次。
而2015 年 12 月 14 日的定调是:要化解房地产库存。
而这一次的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了:
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
在郑州政策出台之后,我们就发现高层对政策的容忍度放开了很多。从郑州之后,再也没有政策一日游出现过。
而这一次,基本等于是定调了。
我们来看两个数据:
第一个数据,是2021年,房地产产业链占GDP的比值是28%。
在这28%中,如果拆解,则包括了:
7%的来自房地产行业的直接贡献;
21%的来自建筑业以及机械设备等供应链行业的间接贡献。
第二个数据是,2016年,房地产产业链占GDP的比值是35%。
2016年:35%;
2021年:28%。
5年时间,下降了7个点。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去房地产化,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是要用十年、十五年才能完成的宏观转型。
但是,在很多人眼里,楼市就应该一把拍死,三个月解决全部战斗。
从长线看,去地产化是宏观经济转型,从2016年开始也一直在这么做。
从短线看,作为三分之一GDP比重的房地产产业链,依然是经济稳定器,所以去房地产化之路一定是波动前行。
7
中国经济在2021年7月是一个分水岭;在这次政治局会议后,是另一个分水岭。
政策已经全面转型促增长,甚至就连打压了很久的楼市、打压力度空前的互联网,都释放出了很久都没有的善意。
此刻,正是稳增长的关键时刻,第二季度数据必须提起来,而不是延续三月份的下滑趋势,才有可能完成年度增长任务。
一切都在进行中,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