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驻军朝鲜后的第一仗。
从1950年10月25日起,直到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历经了近三年的时间。而在此中间,一共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
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第一阶段的重要战役分别有:
青川江,长津湖,战汉城,砥平里,战汉江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
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第二阶段的最出名的应该是:
上甘岭
在之前的文章《长津湖与中概股》里面,系统复盘了一下长津湖的战斗,文章中提到:长津湖一战是
天才的战略 落后的战术
英雄的战士
对于当时从中概股恐慌中刚跑出来的幸存者,在文末的留言中有读者提醒:长津湖之后,还有砥平里战役,之后才是上甘岭战役。
《长津湖与中概股》文末留言
最近几天,后台有很多小伙伴问我,之前上海怎么了,未来资本市场会怎样。今天分享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战斗——砥平里战斗。
(ps:至于未来更加惨烈,更加知名,更考验意志力的上甘岭的战斗呢,留待以后再说,时机未到)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砥平里与上海。
砥平里战斗属于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的组成部分。在我军横城反击战获胜之后,除砥平里东线还有“联合国军”部队驻守,其他地方敌军均已撤离远至原州、宁越等地。
之后,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我军准备于1951年2月13日—16日向砥平里发出攻击,遗憾的是,因为敌情有误,最终此次战役惨败,且我志愿军损失人数达敌军两倍以上还多。
身为副总司令的邓华在战后也做了失误检讨,下定决心从失败中总结惨痛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今天从三个角度聊聊砥平里:
一、砥平里对双方意味着什么?
二、砥平里战斗犯了哪些错误?
三、砥平里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砥平里对双方意味着什么?
先看砥平里的地点:砥平里是很重要的一个战略要点,是来自朝鲜南部的一个普通小村镇,坐落在盆地之中。
再看砥平里的时间:那时第三次战役刚刚结束,部队伤亡较大、尚未休整的情况下,美军在第三次战役的撤退众酝酿反攻。
所以,对志愿军来说,拿下砥平里就可以顺势供给扩大战果,甚至可以让整个战场形势更加明朗。
同时,对美军来说,一旦一旦被志愿军夺去,轻易就会将第9军的右翼暴露,若是我方志愿军插过来,很容易会导致整个战线撕裂。
砥平里战场
二、砥平里战斗犯了哪些错误?
1、战略失误
在横城战役还没有结束时,彭老总已经在想着要如何拿下砥平里了,扩大战果。2月12日,横城反击战大局刚定,彭老总就给邓华发出电报,对下一步拿下砥平里进行安排:
最好以一部于正面抓住砥平里之敌,将主力插至敌侧后去,乘敌撤退时,在运动中歼灭之。
同日下午,邓华根据彭老总的意见初步提出了进攻砥平里的部署:
39军115、116师立刻南下,截断砥平里敌军南逃路线,并阻击可能的援军。
这是一个典型的“追歼逃敌”的部署方式。
其实,从前面彭老总的电报也能看出来,邓华和彭老总想的是一样的,都是按照敌人逃跑来进行部署。
但是敌人跑了么?
在得知横城失守后,美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随即下令砥平里的美军后撤,防止其形成突出部,被中国军队包饺子。
但是他的命令上报联合国军司令部后,被李奇微否决,并给第10军下了一道十分严厉的军令,他告诉阿尔蒙德:“在新的命令下达前,只有一种人可以离开砥平里,那就是死人。”
2、情报错误
之所以在横城战役进入尾声之时,邓华指挥部周围有8个团的兵力可对砥平里之敌实施攻击,后因一份不准确的情报。
邓华对前方指挥官说到:“现在砥平里最多有敌人两个营,以你作战丰富的经历,必能将其快速抓住歼灭,请你务必不要拖延。”
但是实际情况呢?
砥平里的军队并不是逃兵,而是奉上级命令驻扎在此进行防御的,实际上这是敌人的一个重要据点,里面有美军步兵第23团、第1游骑兵连、第37炮兵营(105榴弹炮)、第503炮兵营B连(155榴弹炮)、第82自动高射武器营B连、第2工兵营B连等等,总人数约超6千人。
美军榴弹炮
3、能力不足
志愿军顶着密集的火力发起攻击,但是通往美军阵地的道路狭窄,美军以密集火力封锁通道,连高射炮都平射用来补充火力,志愿军伤亡惨重。
为了确保在夜晚到来前取得优势的进攻发起位志愿军冒着巨大的伤亡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但是严重缺乏攻坚用的重装甲坦克、装甲车,迟迟无法突破。
不过连续一夜的战斗打下来,志愿军还是没有占领美国的核心地域。天亮之后,美军开始借用兵力优势与志愿军开战。
在双方部队交战的战场中,美军再三使用战机对志愿军进行轰炸,据后来的抗美援朝将士回忆,飞机投射炮弹的声音一上午都没有停止过。
我军被炮击
三,砥平里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砥平里战斗发生之后,应当说交战双方都重新评估了一下对方的真正实力。而这种评估既有武器上的,也有战术上的,更有心态上的。
在此之前朝鲜战场上,自志愿军参战以来,由于其出色的战术素养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几乎是攻无不克的。再加上美军对志愿军参战估计不足,缺乏应对中国军队穿插、夜战和小规模渗透的相关经验,美国对我军一直也有很大恐惧,经此一战,恐惧基本全消,继续战斗的决心也随之坚定。
而对志愿军来说,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火力较弱,后勤供给不足等等,这都为美军后期战斗提供了一个“思路”。
为了准确反馈朝鲜前线的局势,及时解决问题,2月20日晚,彭总离开前线,飞抵北京。当面向主席详细陈述了朝鲜前线的困境,请求降低战役要求。
毛主席沉思良久,说道:“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同时向彭总表示,中央将尽全力支援朝鲜战场。
应当说,砥平里的这一败,迟早是要发生的。只要美国不放弃朝鲜战场,只要美国需要这场仗打下去,只要美国想证明自己的方案是正确的,不在“砥平里”也会发生在“高平里”,只不过是历史选择了砥平里。
同时对于中国,要说这种程度的伤亡对志愿军能产生什么致命的影响,也言过其实,总体来说,志愿军就是打了一场普通的败仗而已。
在过去一个月……一场发生在“某国际大都市”的“砥平里”战役打响……这场战役的得与失,待未来慢慢复盘……
(PS:同时开战的也有金融市场)
最后,还是用《长津湖与中概股》最后的一段话结尾吧:
70多年过去了,当年之美国不是今日之美国; 70多年过去了,当年之中国不是今日之中国。
面对美国,至少要做到两点:
要有长期必胜的信心,战略上藐视美国
又有久久为功的耐心,战术上重视美国
至于,这场新时代的“抗美援朝”人民战争会打多久,借用教员的一句话:
“时间要打多久,我想我们不要做决定。过去是由杜鲁门,以后是艾森豪威尔,或者美国的将来的什么总统,由他们去决定。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而我们为什么要打这场仗?
或许是为了堂堂正正地对美国说出:
“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或许是为了不必听到美国傲慢地说:
“跪下,给你饭吃!”
坚持就是胜利。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进一步动员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2.3.17,政治局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