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财帝 (ID:znfinance) | 嘉逸
占总数仅12%的三甲医院,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就诊人次,城镇和乡村之间,一直横亘着巨大的医疗资源“鸿沟”。
但如今,数字科技东风呼啸,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性难题正得到缓解。
互联网企业是弥合医疗资源“鸿沟”重要参与者。他们突破地理限制和城乡壁垒,推动科技下沉普惠,搭建起了一座座数字医疗桥梁。
广东高州市长坡镇,黄先生因脑出血在镇卫生院接受螺旋CT检查。随后,高州市总院专家借助大数据传输技术,组织远程会诊,并指导卫生院完成了初步治疗。
云南沧源山区,乡村医生熊义飞将患者症状录入电脑,数字诊断系统便会给予诊疗建议。“偏远山区的民众也能获得优质医疗资源,已经成为常态。”
对此,外媒争相报道。华尔街日报称,中国已有数百万人使用线上医疗,是全球远程医疗发展的一个榜样。
飞利浦公司表示,中国在数字医疗应用方面已经超过美国,走在全球前列。
同样面临着医疗资源不均衡难题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是纷纷向我国取经。
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官员透露,将与中国展开积极交流与合作,将开展数字医疗转型试点,以提高疫苗接种率、建设健康家庭等目标。
我国数字医疗澎湃生长,并已成为全球领航者。然而,资本市场却并未给予龙头公司合理的估值——一年多以来,相关上市公司股价持续震荡承压,独角兽公司亦延缓了IPO步伐。
冰与火之间,到底是数字医疗龙头们不给力?还是投资机构未能慧眼识珠,错杀了“核心资产”?
强监管的「核心逻辑」
监管政策,被认为是引起数字医疗上市公司股价巨震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实际上,强监管的出发点在于划定红线,明确主体责任,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
如即将实施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要求药品网络零售企业必须“先方后药”,在处方药销售主页面、首页面不得直接公开展示处方药包装、标签等信息;通过处方审核前,不得展示说明书等信息,不得提供处方药购买的相关服务等。
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专家的解读称,之前对网售药品的监管更多的是“堵”,即明确不可以做什么,但《办法》则体现了“疏”,明确可以做什么,同时也提出严格且明确的监管要求,有利于行业进一步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参考美国、德国等“先驱者”的发展经验,懂财帝发现,数字医疗、数字健康其实一直都是严格监管的特殊行业。
如德国在2004年就明确要求网售药品必须得到政府许可。2019年,德国强化数据监管,将针对患者的“处方APP”纳入医疗保健系统。
中金公司分析师认为,在全球,数字医疗、数字健康都具有普惠民生属性,中国近年来开启顶层制度体系的革新,将助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监管合规大背景下,我国数字医疗龙头亦纷纷响应政策要求。
以平安健康为例,其在去年就严格按照互联网医疗管理相关规定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完善了在线问诊质控系统、病历质控系统与AI监控系统,并建立了在线问诊和电子病历质控标准。
今年以来,平安健康继续加码合规工作。据悉,其已建立了服务标准化流程和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并已将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体系扩大至公司全业务范围。
从互联网医疗到数字医疗
数字社会、数字产业,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最火爆的议题和风口。
但对于企业而言,从“互联网+医疗”转型至数字医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需求端来解剖。日益重视健康的C端用户已不满足于单纯的线上诊疗和O2O购药,他们更希望获得从医疗到药物,再到保险的一站式数字化、智能化服务。
此外,企业端的健康管理需求一直被忽视。而《2020中国企业管理报告》显示,在针对25个行业200多家企业的调研中,2020年制定健康战略规划的比例为33%,2020-2021年期间,计划增加健康管理费用的企业接近八成。
这是一块尚未被挖掘、储量巨大的“金矿”,但也注定是一场多维能力的综合竞争,它要求玩家必须聚焦行业痛点,向生态型数字医疗模式进化。
十亿级国民的数字健康需求喷涌而出。平安健康再度“蝶变”,又一次成为中国数字医疗行业的标杆。
今年以来,平安健康深耕“管理式医疗+家庭医生会员制+O2O医疗健康服务”的商业模式,持续补齐能力短板,巩固大厦地基。
如在诊疗供给端,平安健康加强了专科专病建设。截至上半年末,平安健康已累计签约名医超过1500名,建立了中医科、妇产科、皮肤科等7个专病中心。
同时,平安健康还组建了覆盖20个科室的近4.9万名内外部医生团队,以及健身教练、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团队,以全面覆盖客户的多元医疗和健康管理需求。
在O2O服务网络方面,平安健康继续“织网”。上半年,平安健康合作医院超过3000家,其中三级医院比例近85%。
截至6月末,平安健康合作药店达到20.8万家,全国覆盖率超过35%,已能在超过150个城市为用户提供1小时送药服务,在80座城市为用户提供7×24小时的送药服务。
以基础能力为“矛”,平安健康从To C跨越至To B,开始在企业端赛道“拓荒”。
据介绍,平安健康已整合自身业务单元和能力模块,协同平安集团庞大的支付方资源,初步建立了面向企业和企业员工的“易企健康”健康管理类产品体系,包括2大核心产品(“体检 ”、“健管 ”)和4大定制产品(“随心配”、“职场健康”、“智慧医务室”、“员工福利兑换平台”)。
B端客户纷纷拥抱这一数字医疗生态。截至上半年末,平安健康B端付费客户数超过200万,累计服务企业数达到749家。
第二增长曲线上扬,平安健康逆势大踏步进入业绩改善周期。
2022H1,平安健康实现营收28.3亿元,净亏损持续收窄,至4.26亿元。同时期,平安健康整体毛利率达到27.3%,环比上升7.9个百分点。
用户规模方面,在过去12个月内,平安健康付费用户数快速增长至超4000万,相较于2021全年增长4.8%,付费用户规模继续扩大。
显然,从互联网医疗到数字医疗,已不仅仅一次简单的业务转型,它还蕴藏着行业未来的增长密码。
平安健康一马当先,已率先拿到了“星辰大海”的解密钥匙。
长坡厚雪与价值重估
尽管中国数字医疗已领先全球,但在服务端、产品端、支付端,依旧存在着诸多痛点。
数字医疗与十亿级国民健康需求紧密相关,时刻牵动着高层和地方政府的心弦。
顶层设计先行。如近期,海南省就发布了《海南省加快推进数字疗法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文件明确提到,将积极推动数字疗法产业发展,推进数字疗法与互联网医院融合发展,鼓励探索“数字疗法+商业保险”产品创新等。
对此,有行业人士认为,这预示着数字医疗在我国将长期保持高景气度,这是最大的行业确定性。
事实确实如此。中金公司预测,到2030年,国内数字健康To C规模将达到2-2.6万亿元,To B规模至少将达到5000亿元。
平安健康洞悉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它抓住患者需求这一最具有确定性的“Alpha因子”,持续向“服务+产品+支付”生态型数字医疗模式升级。
平安健康继续夯实科技护城河优势,于近期并购了平安影像。平安健康在公告中表示,目标公司业务以智慧大数据平台为核心,该项交易将补充公司慢病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医生能力,覆盖更多的基层医疗机构。
同时,平安健康还希望在数字时代,为民众提供有温度的金融和医疗健康服务。
在我国,患者看病贵的核心原因之一就在于医保体系报销比例低,而商保体系缺乏医疗数据,并不发达。
平安健康与平安集团深度融合,能够在数据安全隐私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交互,最大程度解决看病贵的社会性难题。据悉,平安健康与平安寿险共同推出的“臻享RUN”服务的满意度以达到98%的高位水平。
平安健康表示,未来将与平安集团各渠道高度融合,丰富产品矩阵。
平安健康已隐隐显露出美国数字健康巨头联合健康的影子。但资本市场并未意识到数字医疗“核心资产”的真实价值,其价值被明显低估。
截至12月1日港股收盘,平安健康PS(市销率)仅为3.17倍,不仅低于同业,也处于历史低位。
华创证券认为,平安健康的经营重点偏向于长期规划,而非短期业绩,看好公司长期发展,给予“推荐”评级。
富途平台还显示,还有12位券商分析师对平安健康做出了评级。其中8位分析师给予“强力推荐”,4位分析师给予“买入”评级。
共有7家机构对平安健康的股价做出了预测,平均目标价位27.417港元。按照12月1日收盘价计算,这意味着,平安健康短期或将有约40%左右的涨幅。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聪明的投资者提前布局。近60日,平安健康港股通净流入1.76亿元,在708支成份股中排名第125位。
资金加速回流,数字医疗“核心资产”逆势崛起,时间终将会证明平安健康的独特投资价值。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