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所在的单位开了一个薪酬会议,主要讨论新的一年一些项目上的薪酬制度。因为今天这个会是一个跨部门的联席会议,不是所有人都了解薪酬制度,所以在会议讨论之前,人资部的伙伴先带着大家学习了一下薪酬的相关知识,算是一次集体学习吧。
其中有一块内容比较有意思,和小伙伴们分享一下。就是组织高层,基层员工和中层部门对待薪酬制度的不同态度。
· 从组织高层的角度来看,永远希望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所以希望尽可能在宏观层面控制员工的薪酬待遇,同时对与员工的效率和产出却有着较高的预期和指标。
· 从基层员工的角度来看,拿到手薪酬与自己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员工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当前得到的,不管自己实际的能力如何,创造绩效如何,永远都会希望得到更高的薪酬待遇。
· 从部门中层的角度来看,这方面考虑的比较复杂,一方面为了更好带团队一定希望向上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当然也包括编制和待遇。一方面为了提升部门绩效也会对员工严格的考核。
所以,这里面就形成了一个三方博弈的格局。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你所不知道的“薪酬”博弈
事实上,这样的博弈无处不在。比如大到国家层面的疫情防控,小到今天家里辅导孩子写作业。很多时候大家都会看到这样博弈的局面出现。
国家部署疫情防控的时候,一定是希望更少投入,更好效果。普通老百姓在参与疫情防控的时候,一定是希望尽量不影响我,也不得病。地方政府层面,就是一方面感觉国家给的任务重,一方面又觉得老百姓不配合。
辅导孩子写作业大体也是这样。老师班主任一定希望,自己少花精力学生的成绩倍儿好,作业都按质量完成。孩子总是希望,作业越少越好,玩的越多越好。而家长往往是一方面吐槽学校事情多,一方面有吐槽自己孩子不用心。
其实从大部分的三方博弈中,最后往往都会陷入到一个“三输”的局面。最后结果是高层,中层,基层都不满意。
因为每个方面都去追求自己一方的最优解的时候,往往会带来整体的最差解。
说回“薪酬”博弈,很多时候发现“薪酬”博弈并不是这样,“薪酬制度”设计的好的话,往往可以起到“三赢”的目标。就是组织快速发展,中层效率很高,基层充满干劲。
那为什么“薪酬”博弈,很多时候可以达成“三赢”的结果?关键不在于博弈方每个人的觉悟有多高,而在于三个关键的变量。
一、增量机会
一个组织发放薪酬,不是说把这些人养起来,而是要让这些人力资源,这些人力资本去创造增量的。
比如整体的蛋糕今天一共100份,如果明天不变甚至减少了,那么怎么都是零和博弈,但是如果用中间的一部分作为激励,让大家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蛋糕做大,做成200份,那么谁多一点,谁少一点,其实大家都是可以商量着来的的。
二、时间维度
虽然在分蛋糕的时候,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过程。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利益层面其实也是有“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分的。
对于组织而言,其实更看重的是长期利益,对于基层员工而言更看重的是短期利益。所以好的制度大部分时候是增量业务员工和部门拿大头,存量业务组织和部门拿大头。这样短期和长期利益平衡,推动组织发展。
三、杜绝私利
在设计制度的时候,虽然要考虑到各方利益,但是,这个各方利益往往是一个“虚拟”的代称,比如“组织高层”“部门中层”“基层员工”,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某一个人的利益。
在设计制度的时候,如果为了满足某一个具体的“人”的利益,往往就会影响到长期的整体利益。切不可因为一两个人的“特殊利益”,去调整整体组织的“战略目标”。这或许就是制度设计的又一关键。
增量机会,时间维度,杜绝私利。
很多时候,一个好的制度建设,这三者缺一不可。而我们所看到的所有败坏的问题,往往都是在三个方面的某一点出了问题。或没有增量,只能内卷;或时间冲突,急功近利;或私欲横流,破坏公器。
前几天,中央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研究新的一年的经济工作。(按惯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政治局会议后一周左右召开,可能会因为出访稍稍推迟,圆方的明年经济展望,等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再做解读)
会议中提出: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这四方,再加上发话的中央一方,就算是五方博弈了。而五方博弈能够达成五赢的关键,其实也还在这三条,最最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能够“创造增量”。
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中国和沙特两国元首亲自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
而传说中的人民币+能源,可能真的不远了……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