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3, 2023

一次造谣事件

一次造谣事件

前几天有一个舆论事件,说的是伊朗有一个球员,因为支持国内的女性,面临被处决的刑罚。

这件事很快成了各个舆论平台传播的一个热点话题,从门户网站到短视频平台,从自媒体网站到公众舆论平台,到处都在传。

操控舆论制造风波,不可谓不是教科书级别的操作,一顶大帽子就给伊朗扣上了,一顶处决参与抗议民众的大帽子就上了头。可怕的不是操作舆论,而是操作与舆论的速度。

伊朗官方报道这个事情是中午12点,第一波谣言就从下午2点开始了。

一次造谣事件

一个体育账号,借着世界杯的热度,打赏世界杯的标签,把第一波谣言散播了出去。原始博文的影响力不大,评论区也有不少人在辟谣,但凡打开评论区,就能发现这个事情是这家体育媒体在造谣。

不久后这家媒体自己删除了博文,加入了装死的行列。但是这个时候,从短视频到公众舆论,已经有一些人在带第二波舆论,并且试图加入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了。

大部分的受众根本看不到这个体育媒体的第一波假消息,因此也看不到评论区的辟谣,大部分人这时候只能看到二道谣言。

第一批辟谣的人已经辟谣过一次了,这时候也不会继续去第二次辟谣,毕竟都是热心群众,又没有工资拿,而且也不一定能刷到二次传播的谣言。

因为一次谣言是发在体育圈子的,体育圈子里的网友,不会去关注其他圈子里的谣言,怎么辟谣?

但是,各个圈子里面终究会有人发现这是谣言,当辟谣的声音聚集起来,这件事很可能就要因为辟谣的声音聚在一起,被发现是假的。

这时候造谣者的骚操作来了,他们自己删了造谣的内容,加入了辟谣的行列,由于原来辟谣的人都在他们造谣内容的评论区,他们只要一删除造谣内容,第一批辟谣的义士就不见了,转头由他们再去辟谣。

于是第二波的谣言打了一个受众接受和辟谣者辟谣的时间差,成功了。

第三波他们自己跳出来辟谣,又利用了各个平台的规则,维持了形象。

谣言散出去了,帽子扣好了,自己的形象也立起来了,一次的操作就几个小时,几小时内造谣,第二次造谣,被辟谣就删除造谣内容加入辟谣,一气呵成。

只有几个小时,能覆盖的人的数量有限,但是每个细分的兴趣领域都有他们的谣言,就意味着影响的面很多,纵然人的数量有限,但是假以时日,隔一段时间一个谎言,就能覆盖到所有的人。

我们且看看他们的第一个谣言是怎么弄出来的。

说26岁的职业足球运动员阿米尔·纳斯尔阿扎达尼因为争取妇女权利和基本自由,参与了运动。面临被处决。

伊朗的原版新闻,是纳斯尔·阿扎达尼因为伙同他人作案,杀了三人,才面临死刑。

经过一番的操作,依法判决就成了草菅人命,接下来还戴了不开化,野蛮,极端主义的帽子。

他们是和居心?伊朗签了上合也好,还是本来就和美国关系不好也罢,为啥要到我国来抹黑伊朗?

他们要干什么?

他们能在我们的舆论空间这么打伊朗,那他们下一步能做的事情,还少吗?

立华我建议,要杜绝这样的事情,需要两方面的努力,防止积小成多,达成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目的。

第一,对内,内部舆论空间的讨论,不管发了什么,一旦设计时事,不能撤回或者删除自己的历史记录,谁造谣,将成为把他和加拿大人关在一起的直接证据。从根源上斩断第一次谣言。

第二,对外,严格查找和境外网络有互通的人,看看他们互通消息后,在我国的舆论空间发什么东西,这样就能顺縢摸瓜,从他们通信后就转发制造第二次谣言的举动,就能判断出谁有问题。

这样居心叵测,躲在暗处,自己不敢面对自己过去博文的人,留着他在社会上干什么呢?

该进去,就要进去。

留下一个答复

前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相关文章

财保研习社高端交流群

spot_img

热 门 文 章